【大湾区金融】制度差异碍互通 港府如何松绑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人口近7,000万人,去年经济总量达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排名第11位的韩国。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动更趋频繁,既带来新市场,亦迎来不少新难题。面对香港市场的十倍之大的粤港澳大湾区,粤港两地的经济互通的难题在哪里?此文章为《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报道之五
承接上文:【大湾区金融】资金产品服务渐相通 影响生活和金融市场
首先,资金流通关卡未打破。尽管广东省九个城市与港澳两地银行的跨境货币结算体系逐步建立,但是港币、澳门币、人民币的支付和流通仍然受到不同银行体制的制约。香港是资金出入不受限制的自由港,但内地实行严格外汇管制,港资、澳资进入大湾区受到很多限制。一方面,人民币不能在港澳自由流通;另一方面,港澳的金融机构进入内地市场亦受诸多限制。
在内地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下,所有中港跨境资金流通是有限度、有管理的,成为大湾区金融跨境互联互通的一大障碍。自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并实施了《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分别为每人每年等值50,000美元,同时需要申报兑换外汇用途。外汇管理局不遗余力打击各类外汇违法违规行为,诸如“蚂蚁搬家”(指短期内多次分拆式违法购汇)、地下钱庄、内保外贷、虚构贸易合同等资金非法外流管道。
对于外汇管制,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高级讲师李兆波表示:“我明白国家担心的地方,经济风险必然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他解释,外汇储备一直被看作金融动荡时期的缓冲工具。尽管现时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但关键在于中央政府允许“大湾区流通到什么程度”,金融互联互通之后,政府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去处理其所带来的风险。国家对这一方向作出综合考量以后,随后才有空间去讨论“是否应该加大外汇管制额度”的问题。严格的外汇管制背后的原因是,一要稳定人民币的币值,二是减少外来资金对于内地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
除了制度差异,建立信任是另外一个影响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的关键因素。虽然香港多个手机支付商崛起,惟八达通在香港的地位根深柢固,仍是港人主流的小额电子支付渠道。据生产力促进局去年7月公布首次“AlipayHK智慧支付普及指数”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智慧支付”概念在香港逐渐成形,港手机支付使用率仅20%,市民普遍不了解相关操作及担心存在私隐外泄风险。
设信息互认平台 增投资者信心
李兆波的支付习惯便是最佳说明:港人未养成新的支付习惯,大湾区内的文化差异有待消融。每星期有一天要到深圳教学的他,承认坚拒手机付款,直指“愈快愈不安全”,强调安全应该凌驾在便捷之上。他反问道,“如果用电子支付买药或者看医生,这些医疗数据会不会卖给保险公司?”他亦相信,香港有很多市民都有同样顾虑。
对于电子支付方式带来的私隐外泄风险,智慧城市联盟会长杨文锐建议建立一个“大湾区信息互认平台”,核实个人、公司身份信息,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促进两地资金有序往来。如果确立了互相认证,各种跨境服务,如医疗、购车票、购买保险、投资等等将可陆续打通。他相信,若大湾区各个政府能朝着这个方向去讨论与合作,能为大湾区金融、信息的互联互通“拆墙松绑”。
杨文锐解释,打通人流、钱流、物流、信息流是大湾区成功的关键,而私隐外泄风险正阻碍了“信息流”。他指出,若大湾区内信息流畅通,可以为资金流的流通带来更多可能性:“国家之所以要警惕资金外流,是因为政府不知道你把资金带去哪里、去做什么。”实名登记背后的考虑是防范“洗黑钱”、恐怖分子融资等非法活动。这不仅仅是内地要求,还是国际惯例,是全球银行体制的共识。
另外,信息流的畅通除了便利国家对资金流转的监管,还能有助大湾区内贸易的往来。杨文锐认为粤港两地信息的不对称,也成为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的阻碍:“即使港人在香港银行良好信贷记录,在内地也借不到钱。”
尽管大数据为市民生活和企业营商带来便利,但由于两地信息监管制度差异甚大:香港有较为完善的信息监管制度,例如股票经纪受到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监督、保险公司受到保监局监督,保障市民权益;内地则“假信息、伪文件”事件频出;港人难免对内地信息公开制度缺乏信心,十分在意保障私隐。因此,杨文锐认为,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公信力,这个“大湾区信息互认平台”必须通过港府与内地公安、银行联合才能完成。他直言,粤港两地均已有成熟的技术可以建立信息公开及认证平台,惟如何突破两地不同制度的界限,使信息流畅通,仍是一大难题。
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和香港总商会在2017年9月发布的《大湾区规划:驱动成功的关键》报告显示,受访者认为最有影响成功开发大湾区的因素是政府支持、法律法规的一致性和基础设施支持。
《纲要》只是一份总体政策纲领,没有解释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如何解决香港、澳门和中国内地之间的制度差异。政府的责任正是制订具体策略,为现时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阻碍“拆墙松绑”,不断进行制度的创新,发挥好香港应该有的“龙头”角色。
相关文章:【大湾区金融】金融互联互通 “龙头”香港攻与守【大湾区金融】香港独具优势 带领湾区金融建设【大湾区金融】大湾区经济融合 如何维持香港独特性?
上文节录自第166期《香港01》周报(2019年6月10日)中的《经济融合非失自我 制度差异助显港优势》。
《香港01》周报有关大湾区的文章:【大湾区航空.一】港深珠澳机场一体化不是梦【大湾区】如何读懂大湾区规划 学者:香港不是全然被动【大湾区】在《纲要》下探索香港 “强强联合”成解读大湾区关键【大湾区】中港融合下的香港未来 青年如何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