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金融】大湾区经济融合 如何维持香港独特性?
香港多年屹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江湖地位,无不归功于香港拥有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不过这种“一国两制”的独特性也令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困难重重。面对两种制度的差异,香港如何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保持自主及独特性,并为香港争取更大利益及减轻融合带来的代价?此文章为《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报道之三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客座教授宋恩荣在2017年发表的《一国两制下经济融合,香港的利益、代价与应对》一文中指出,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有三种明显的不对称特征︰其一是发展程度的不对称(香港发展水平远高于内地),其二是经济体积的不对称(香港的GDP只有内地的3%),其三是开放程度的不对称(香港经济远比内地开放)。他认为,香港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经济融合,有利有弊。惟香港应该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保持自主及独特性,并思考如何为香港争取更大利益及减轻融合带来的代价。
他所指的“代价”,又可以分为“一国”和“两制”的弊端去理解:“一国”的弊端,主要是内地移民对本港人口、工资、所得分配和社会服务都造成庞大压力,香港亦容易受内地经济波动影响;而“两制”的弊端则是,香港与珠三角地区因制度不同而出现协调困难,港人亦因制度差异而较难进入内地工作及居住。此外,中央亦可能因为对香港不完全放心,转而发展上海成为全国金融中心。
宋恩荣指出了两地融合的机遇与挑战:内地与香港各有特色,有巨大结构性差异,两地互补的机遇应超过竞争的威胁。港人能否把握这些机遇,关键因素是香港是否能够守住“一国两制”带来的制度独特性,以及不断提升其竞争力。
立法会金融服务界议员张华峰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表示,香港需维持并提高其国际平台的竞争力,进一步发展在“一国两制”之独特强项。他解释,香港拥有“背靠中国,面向国际”的优势,是全中国唯一达到国际标准的地方,无论是服务业的开放、对外商的公平对待,还是管理外商的规则,都是按最先进的国际标准去做。他笑着反驳香港“被规划”的说法,直指其实是香港带动“大湾区国际化”。
智库团结香港基金副总干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黄元山指出,香港多年屹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江湖地位,无不归功于香港拥有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他说,“香港在专业服务、法律仲裁、保护知识产权、司法系统、金融监管等领域都是具有优势的地方。”然而,“正是如此,大湾区金融建设也难在制度。”他担心的是,香港市民的政治权利被蚕食,有关趋势令人关注香港能否“高度自治”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还记得在2月的《纲要》宣讲会上,当时中央来港宣讲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林念修致辞时表示,粤港澳发展都遇上樽颈问题,而大湾区的建设有利于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大湾区发展要确保“一国两制”不走样,始终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方针。特区政府也不断重复:“一国两制”是香港在大湾区的优势,大湾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
如今香港面临大湾区的发展机遇,正是置身于这场“一国两制”攻防战中,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就金融这一支柱产业而言,香港既要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中寻求最大利益,同时也要在融合中保持自身优势。
变幻才是永恒,停滞不前不是香港的特色。如何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保持香港的自主及独特性,并为香港争取更大的利益及减轻融合带来的代价,是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一个重要课题。
相关文章:【大湾区金融】金融互联互通 “龙头”香港攻与守【大湾区金融】香港独具优势 带领湾区金融建设
上文节录自第166期《香港01》周报(2019年6月10日)中的《金融互联互通 “龙头”香港攻与守》。
《香港01》周报有关大湾区的文章:【大湾区航空.一】港深珠澳机场一体化不是梦【大湾区】如何读懂大湾区规划 学者:香港不是全然被动【大湾区】在《纲要》下探索香港 “强强联合”成解读大湾区关键【大湾区】中港融合下的香港未来 青年如何立足?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