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金融】香港独具优势 带领湾区金融建设
现时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两种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及司法管辖区、流通三种货币,制度差异之大令区域内合作难以水到渠成。在内地实行外汇管制的前提下,通过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上海受限于内地的法律环境和监管制度,不能完全开放资本项目。而香港毗邻内地,拥有坚实的国际经贸往来基础,是最有潜力的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在大湾区建设中又有怎样的角色与地位?此文章为《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报道之二
立法会金融服务界议员张华峰表示,香港要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其实也在考验香港是否已具备足够能力与经验去开拓大湾区乃至整个内地市场的庞大业务。在中国的资本帐循序开放的情况下,在港企业产生对各种人民币服务,例如融资、对冲汇率风险的需求,张华峰建议香港的银行将来可提供配套服务,如人民币融资、人民币汇率期货等,从而缔造银行和金融业业务增长空间。
此外,张华峰亦相信,香港能创造人民币在相对可控的环境中与国际接轨的条件,例如利用香港的平台为境外投资者进入内地市场提供便利,而境内外投资者及集资者都能通过香港,进行人民币计价、结算等。
他预测,未来人民币或成为香港主要流通货币。如果人民币国际化在香港和周边地区试点成功,更很可能成为亚洲的贸易结算货币,再假以时日,有望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之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是否会冲击港元地位?对此,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庄太量认为,人民币不会在这二十至三十年间成为香港的法定流通货币。他解释,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取决于货币发行国的政治、军事实力、经济规模、金融实力、金融市场发展与开放程度以及历史因素等。现时香港仍然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美元亦是目前国际支付中最重要货币,港元因而维持稳定。庄太量说:“除非中国成功取得黄金、石油的计价权,否则我看不到短期内人民币会在香港大量流通的可能性。”
带领湾区金融建设 “一国两制”的利与弊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源于全球投资者的需求。一方面,投资者希望在美元外有更多选择;另一方面,人民币在过去五至十年带给投资者不错的利率和汇率上升收益。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亦提速。
不过,随着内地市场愈趋成熟开放,有人认为中港两地的差距已在收窄,香港很可能在竞争中“被边缘化”,最耳熟能详的便是上海会“取代”香港的论调。早在2006年3月,时任政务司司长许仕仁便提出慎防香港“被边缘化”的言论,指内地在国家“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及基础设施建设,香港必须努力维持竞争力及区域优势。这一观点后来就被引申成为“边缘论”,指香港对内地今后各方面发展(包括经济事务)的重要性已日渐淡化;反之内地对香港的影响加大,香港对内地的依赖加深。内地经济飞速发展,现时谈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便有不少人认为香港是“被规划”,担忧香港会在大湾区发展中失去独特性,长远来说角色会被“矮化”。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曾在接受《香港01》访问时表示,中国的开放不会危及香港优势。她说:“香港跟内地不是竞争关系,不是你强我弱、你死我活,而是相互促进,不会因中国市场开放就所有人都不再来香港。香港有些特色是中国其他地方没有的,例如香港的法律体制在解决和处理争端上,可能会令国际投资者比较放心。”她强调,只要香港发挥好法律、效率、金融中心基础设施等自身优势,对国际投资者仍然有吸引力。
不过,鄂志寰也强调,伦敦、韩国、台湾等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得特别快,香港不能自恃是最大、最早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便有所松懈。“人民币是香港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要打好这张牌,让它发挥足够的作用,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
说到底,中国推进金融改革开放,香港面对的真正问题不在中港之争,而是是否真的准备好,迎接伴随开放而来的机遇,以及认清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国两制”保障了香港可维持自身有利的制度与独特性。但正是这种独特,也令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不能安枕无忧。现时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两种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及司法管辖区、流通三种货币,制度差异之大令区域内合作难以水到渠成。综观全球其他知名湾区,如东京湾、纽约湾、三藩市湾区,均没有法律制度及文化截然不同的情况。香港尽管眼前商机无限,但大湾区互联互通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上文节录自第166期《香港01》周报(2019年6月10日)中的《金融互联互通 “龙头”香港攻与守》。
《香港01》周报有关大湾区的文章:【大湾区航空.一】港深珠澳机场一体化不是梦【大湾区】如何读懂大湾区规划 学者:香港不是全然被动【大湾区】在《纲要》下探索香港 “强强联合”成解读大湾区关键【大湾区】中港融合下的香港未来 青年如何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