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上教育.二】升格私立大学是“出路”抑或“绝路”?
检讨自资专上教育专责小组去年底发表自资专上教育检讨报告,提到为确保自资界别在本港学生人口持续减少下的健康发展,建议政府应按自资院校各自的办学规模、专长等特色,逐步推动其转型为“擅长特定课程范畴的专精院校”抑或“提供多元学科的私立大学”,避免各校定位相互重叠。其实政府早于2015年,已发表有关自资院校升格私立大学的路线图,但有关路线图又能否帮助院校体现应有服务定位及特色,从而为本港学界带来贡献?
相对“大而全”、注重理论研究的资助大学,诚如专责小组于检讨报告所述,自资院校理应朝“小而精”、专注实务应用的特色路线发展,例如东华学院主打医疗护理科目、仁大专攻新闻学等,务求在特定专业范畴上与八大各擅胜场,既可寻求更大生存空间,亦能扭转公众对于自资界别“宽进宽出”、“低人一等”的负面印象,对提升认受性亦有助益。
事实上,教育局早于2015年已公布名为《成为私立大学的路线图》(下称《路线图》)的独立私营院校转型制度,院校须先经特首及行政会议批准,成为具颁授荣誉学士学位或以上程度学历资格的“认可专上学院”后,再于课程广泛程度、学生人数、学术研究能力、管治质素四大方面接受评审,并证实达到“一所大学应有的水准”,方能获授私立大学名衔(见表四)。
升格要求与自资院校特色呈矛盾
本港目前有10所认可专上学院,然而多年以来,只有恒生管理学院在去年10月成功通过重重评审,获批准正名为“香港恒生大学”,成为继树仁大学后第二所本地私立大学,除了反映升格门槛极高,更深层次原因是《路线图》要求似乎与自资高等教育应有定位有所冲突。
《路线图》规定,认可专上学院必须在至少三个学科范畴取得“学术范围评审资格”,以证明课程广泛程度能与八大看齐,但此举亦迫使校方将有限教学资源“分散投资”,不只影响授课质素,亦无助其朝“小而精”路线发展。
自2011年获得认可专上学院资格的东华学院,冀于2023年成功升格私立大学。该校校长吕汝汉表示,目前校方正筹备为辖下医疗护理科目申领“学术范围评审资格”,下一步是加强发展幼儿教育、老人学、商业、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期望能于五年内“储够数”,“尽管医疗护理是我们的强项,但亦只算一个(学术范畴),因此我们必须花较长时间部署教职员和财政的资源,才有能力发展其他范畴。”
另外,《路线图》要求认可专上学院连续两年最少有1,500人就读学位课程,亦对校舍设施较逊色的院校不利。东华学院现时录取近2,400名学生,虽达到升格门槛,却离该校临时校舍2,700人容纳上限不远;吕汝汉期望政府可加快批地程序,以便校方兴建永久校舍,为持续发展为私立大学奠定基础:“我们大部分课程均是clinical-based(临床为本),需要大量实验室作为授课空间,如果没有地方扩展,对未来运作将造成一定妨碍。”
另外,《路线图》亦要求认可专上学院具备若干程度的学术研究能力,包括校内研究项目成功竞逐公帑赞助、出版论文获国际学术期刊刊载等。虽然学术研究是高等教育重要一环,但强项在于实用教学的认可专上学院,未来若与八大一样专注学术研究,不只定位重叠,亦恐使本港高等教育体系渐趋单一,无疑是弊多于利。
目标是成为本港首所天主教私立大学的明爱专上学院(前称明爱徐诚斌学院)校长麦建华认为,在上述升格条件中,学术研究能力对于自资界别的挑战性最大,“院校要从事研究,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例如政府向公营大学发放额外研究经费,但自资院校资源仅来自学生学费”,形容两者无法用同一标准看待。
麦建华强调,明爱专上学院定位是教学机构,日后将不会专注于高端学术研究,反而会主力发展协助本港科研成果“落地”的下游研究,以实务应用和促进教学为宗旨,“香港科研成果虽然丰富,但到达实际运用阶段的却不多,正好给了我们空间发挥,因为即使有新技术成功发明出来,仍需要有人处理应用层面的工作”,重申政府在要求自资院校提升研究能力的同时,亦应加强对院校支援,才能减轻业界疑虑。
高等教育欠整体蓝图 难谈公私并行多元
坊间不时评论本港大专学历贬值,甚至指发展自资专上教育,会使大学生供过于求情况恶化。但参阅劳工及福利局《2022年人力资源推算报告》,至2022年本港持学位资历人力资源因适龄学生人口收缩,将出现多达5.1万人短缺,形成巨大就业断层,足以证明建立公私营并行发展的健全高等教育体系,对维持本港社会稳定确有必要。
本港年均有7万多名中学生报考文凭试,然而八大资助学位学额仅有1.5万个,换言之八成考生均无法接受资助高等教育。政府虽然常说本地学生人口减少、升学需求下降,但就推行高等教育普及化而言,香港绝对容得下更多优质、创新和多元性兼具的自资院校,以培育更多高技术专才,应付未来知识型经济发展需求。
资深教育政策学者、浸会大学教育学系客席副教授潘玉琼接受《香港01》访问时形容,本港自资高等教育政策出现诸多未完善之处,例如同时容许八大和独立私营院校开办自资课程,或反映政府欠缺详细考量,“可以说是政府‘落错棋’,意外地改变了香港高等教育的生态,渐渐趋向商业化、市场化。”
潘玉琼又提到,与美英等地自资高等教育盛行不同,香港自英治时代以来,均是以公帑营运高等教育,教育当局因而难以跳出“公营为主、私营为辅”的既有思维,从而制订与实际经营环境脱节的自资院校规管及转型制度,“迫使大家为了存活,一同朝着争夺排名、资源、拨款的方向竞争”,使本港高等教育体系逐渐丧失多元发展潜力。
潘玉琼认为,随着本港自资院校数量渐多、办学规模渐大,象征本港自资高等教育体系初期扩张目标已经达成,下一步应专注向提升办学质素、发掘独有优势方向发展,才能站稳阵脚,“但要真正实现这点,不能只靠业界自行调适,亦需政府从中着力监管、把关,方能制造适合院校成长发展的土壤,否则只会资源错配,白白扼杀大好发展前景。”
总括而言,若要达至公私营高等教育并行、多元发展,首要政府必须制订清晰发展蓝图,以解决现时本港自资高等教育定位模糊、规管不一和转型前路有待厘清等结构性问题,整体教育质素长远才有望显著提升,才是学生与社会之福。
延伸阅读:
上文节录自第14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月28日)《检讨报告促“并行发展” 自资高教转型 须解公私之争》。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更多《香港01》周报有香港教育的报道:【职专教育】职业专才教育发展80年 为何仍比不上大学教育?【职专教育】职训助培育本地专才 VTC:毕业生具Work-Ready优势【通识教育】由千人选修变六万考生的核心科 缘何“弹”起?中药有学位课程 香港却无“中药师”【冲上云霄】落实机师本土化 从拓展航空专业学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