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上教育.三】向外发展觅出路 香港高等教育能否产业化?
去年12月,科技大学与广州市政府签订协议,未来将落户南沙合办一所研究型大学,为珠三角地区培育科研专才,成为香港高等教育向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有分析指,香港高等教育成就突出,但受土地短缺及学生人口收缩所限,发展前景黯淡,而开拓内地市场正好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维持院校经营稳健;就连检讨自资专上教育专责小组去年底发表检讨报告,均建议自资院校向外寻求发展。事实上,与上述说法类似的“教育产业化”概念,早于回归初期已经时有听闻,但时至今日仍然未见实行,原因何在?
其实大专院校向外寻求发展,已不是新鲜事。科技大学在去年12月21日公布,正式与广州市政府及广州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合作于南沙一幅邻近庆盛高铁站、面积达113公顷的土地筹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大校长史维表示,新校将以国际先进大学的模式办学,依法享有高度学术自由,并将英文列作基本教学语言,首阶段计划招收4,000名研究生,为珠三角培育科研人才。
国务院早于200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至今已吸引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和浸会大学到泛珠三角地区开设分校。除了科大之外,早前亦传出消息指,城市大学已初步同意与惠州市政府合作营办研究院,其中市政府向城大免费提供建校所需用地,并承担部分兴建成本,而城大则须承担营运开支。
不只八大,自资专上院校近年亦对进军内地市场磨拳擦掌。有见及此,检讨自资专上教育专责小组去年底发表检讨报告时,建议政府研究调整自资院校录取外地生上限,由现时总学生人数10%,至与八大看齐的20%,以便院校对外扩展。
专责小组又指,政府应推动院校“在(收生)需求方面有所变化”,包括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吸引邻近地区学生来港就读,甚至“在更广阔的地域寻求进一步策略发展”,以保持自资界别在未来本地学生人口减少下的生存能力。
曾任教育学院副校长的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荣休教授郑燕祥指,政府早于曾荫权时期已提出类似的“教育产业化”概念,大意是确立香港的“区域教育枢纽”地位,并透过招收外地生或输出高等教育服务,为内地以至亚洲地区培育人才,可惜之后因社会争议不断,加上前特首梁振英在2009年将教育剔出“六大优势产业”之列,导致有关概念难产。
郑燕祥续说,香港高等教育传统上由政府直接营运,以公帑应付内部需求,私营教育服务仅属少数,从而形成相对封闭及精英主义挂帅的发展模式;但随着全球化现象兴起、本地资助大学开始招收来港求学的外地生,却渐渐暴露单靠公帑难以同时满足内部及外部需求的弊端,更引发外地生抢夺本地学生教育资源的争议。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料显示,2017/18学年八大资助课程合共招收1.7万名非本地生,当中逾七成即1.2万人均是来自内地,在过去六年大增五成。在公帑资助教育资源不敷使用下,不时有关注者建议,政府应鼓励办学团体发展自资高等教育服务,分担内部及外部升学需求,甚至进一步设立留学、境外设校办学、遥距课程、考试评核、质素保证评审等出口高等教育服务,赚取外汇收入,为本港经济发展带来贡献。
目前,澳大利亚有15万名大学留学生,年均创造超过50亿澳元(约281亿港元)的外汇收入,是当地第三大服务出口业。郑燕祥认为,香港高等教育体系在珠三角地区相对成熟,科研成果亦获国际肯定,有潜质发展出口高等教育服务,“大湾区的普及专上教育近年才起步,管理上有大量改善空间,本港正好以办学经验输出者的身份,在这个新兴市场站稳阵脚。”
不过,郑燕祥强调,出口高等教育服务只能在本港公私营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稳定,同时达成设立明确院校及课程规管机制、本地学位学额能全然满足本地生升学需求、校舍设施足而同时承担本地生和外地生生源等条件后,才能进一步推行,否则会顾此失彼,“若只将着眼点放在将出口高等教育服务的收益,回馈予院校自身加强本地办学质素,目前仍属可行;但如果院校目标是纯粹以吸引外地生来赚钱,不只是本末倒置,更间接违反以本地学生为先的既有使命,实非社会之福。”
延伸阅读:
【专上教育】升格私立大学 对自资院校是“出路”抑或“绝路”?
上文节录自第14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月28日)《检讨报告促“并行发展” 自资高教转型 须解公私之争》。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