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私立大学发展裹足不前 何以发展教育产业?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2018/19年度《财政预算案》建议拨款二十五亿元,推行第八轮配对补助金计划,为十间专上教育院校开拓经费来源(包括八大、演艺学院和职训局)。不过,私立专上教育院校就不列入配对补助金计划之内。政府过去一直强调要发展教育产业,但既没有大幅增加资助学位,也没有发展私立大学之意,“发展”就无从谈起。

陈茂波,(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0”的诞生

十年前,时任教育局局长孙明扬于2008年4月公布《专上教育界别检讨第二阶段检讨报告》,报告比原定计划迟了一年才公布,提出了22项改善专上教育的措施,包括将两项大专学生的资助计划拉近、拨款1亿元以提升教学质素和学生支援等服务等。当时社会关注局方会否增加资助大学衔接学额,以增加大学升学率,但当局拒绝增加资助大学衔接学额。报告解释,会借助私立大学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升学期望。

十年过去,政府又在私立大专院校发展上有什么建树?现时香港只有一间私立大学──香港树仁大学,树大于1971年成立,开办四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经过27年,终于在2006年正式正名为“大学”。换言之,在2008年至今,香港在过去十年都没有诞生第二间私立大学。

固然,政府的财政储备有近万亿,大有能力加强资助大学教育。反之,私立院校却良莠不齐,有部分院校长年收生不足,处于停办边缘。但是社会不应以偏概全,漠视一些默默耕耘的私立院校,就像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及“社会工作”去年的收生成绩中位数为18分,比起大学入学最低要求的12分(中英文达3级,数学、通识、一科选修科达2级)的高出6分。至于恒生管理学院去年的收生平均成绩为17分,比最低标准高出5分,可见这些院校具一定质素。从产业角度还是从私立大学政策角度看来,政府都应向这些较具质素的院校提供适切的支援。

然而,发展私立大学势在必行。

香港本地学生的大学升学率一直很低,有必要提高以争加国际竞争力。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在2010年发表《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报告提到:“在先进国家中,或许只有德国的(升学)比率较本港为低”,故在2012/13学年增加500个资助大学学额,由14,500个轻微加至15,000个。扣除透过“非联招”途径入读大学的考生(约有2,000至3,000人),实际上供应的学额只有约12,000 至13,000个。以2017/18年为例,一共有12,716个资助大学学额供文凭试考生升读,而文凭试考生就有61,669人,即是能升读资助大学的考生只有20.6%,比2012年的18%高两个百分点,原因主要为考生数目下跌(较2016年减少9.5%、近6500人),并非增加了资助学额。

教资会主席唐家成(中)、 秘书长安礼治(右)及研资局主席华云生(左)。(林若勤摄)
城大专上学院下年将会首轮推出500个自资学位,予未能被大学录取而合资格入读大学的学生。(汤庸皓摄)

另外,现时学位供不应求,以“非联招”途径入学的本地学生要面对很大的竞争。本地学生有两个途径入大学:考公开试(参加大学联招)或以“非联招”途径直接申请入学,非本地生只能以“非联招”方式入学。有论者认为香港出生人数和公开试考生人数下跌,故不需要更多学位和大学。不过,早前审计报告发现不少大学超收非本地生,其中有一间大学的中医药课程3年间(2012-2015年)超收约20%非本地生;根据教资会数据,科大、港大在有关年度的非本地学生比例,均超过两成的上限。可见,香港的大学愈来愈受非本地学生欢迎,提高本地、非联招学生入大学的难度。再者,资助大学的资源来自公帑,应该多用于本地学生,而并非分散资源于非本地生身上;若大力发展私立大学,非本地生既有更多选择,又能除去“抢夺本地学生资源”的污名。

至于普及高等教育、提升教育水平,就必然导致学位贬值?这是错误的想法。香港属知识型社会,却不把高等教育普及化,是实在说不过去。提出“学位贬值论”者的理据只有持有学位者平均工资下跌,但忽略了大专教育问题。现时不少高等教育的课程单单强调理论层面,或只强调实用层面(技能训练),但不能在两者期间取得平衡,训练出来的学生大多只是不是欠缺实用技能,就是欠缺理论基础,也缺乏全人发展,难以投身社会。因此,政府须鼓励院校设立融合学术理论和实用技能的课程,提升培训出来的学生的可塑性。更何况,政府在增加大学学位同时,大可壮大本地的高增值产业,增加好工,扩阔学生的出路。

增拨资助予私立院校  加快审核正名申请

在过去七轮的配对补助金计划中,大多数受惠的院校都是资助大专院校,只有第六轮和第七轮的计划扩大范围,纳入所有合资格颁授香港本地学位的院校和自资专上院校,包括恒生管理学院、明爱专上学院、东华学院等等。

配对补助金计划是香港政府资助专上院校筹募经费的计划,自2003年起推行,目的是鼓励专上院校向社会各界进行募捐,从而推动社会对大专院校捐助的文化,开拓教育经费的来源,而政府会根据院校筹得的款项按比例发放补助金。过去六轮计划所筹得的私人捐款约达148亿元,参与院校获得近74亿元的配对补助金款额。

教授职系更多是资深的年长学者,讲师职系更多由年青学者担任。(视觉中国)

政府除了提供土地及一笔过的补助金予私立大学外,就没有其他具体的措施帮助私立大学发展。据教协所指,香港要培育一名大学生,每年成本超过20万元。但以本地私立大学的“名气”、叫座力,最多只能收取每年6-8万元的学费,学生未必负担得起太贵的学费。如果私立院校没有足够资源,单靠学费收入维持运作,或会降低教育质素。不少资助大学聘请大量兼职雇员节省开支,遑论私立大专院校。在香港,有不少博士生找不到全职和稳定的教席,无奈地长期以兼职讲师身份在各大院校中“流浪”。兼职讲师多数没有固定的办公室,若要接见学生,须另觅场地,影响教学质素及学生的全人发展。

此外,政府要发展私立大学首要增拨资源予私立大专院校,令院校达至大学水平,继而就是要加快审议私立大专院校正名大学的机制。 1994年成立的教育学院于2007年首次向政府申请正名,花了9年,教院终于在2016年正名为教育大学,正名之路可谓十分漫长。事实上有不少大专院校都以“正名”为其中一个目标,例如恒管。恒管由2010年部署升格大学,两年后称有信心2014年升格为私立大学,但至今仍未得正名。院校固然要达到不同的指标和标准才能成为升格为大学,但政府也有责任简化或加快审核程序,鼓励更多私立大专院校急起直追,尽快达至“大学”水平。

总而言之,发展私立大学有助推动教育产业,这是不争的事实。政府应该增拨更多资助予私立院校,帮助他们达至正名大学的水平,并加快审核私立院校的正名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