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私立大学发展裹足不前 何以发展教育产业?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2018/19年度《财政预算案》建议拨款二十五亿元,推行第八轮配对补助金计划,为十间专上教育院校开拓经费来源(包括八大、演艺学院和职训局)。不过,私立专上教育院校就不列入配对补助金计划之内。政府过去一直强调要发展教育产业,但既没有大幅增加资助学位,也没有发展私立大学之意,“发展”就无从谈起。
“0”的诞生
十年前,时任教育局局长孙明扬于2008年4月公布《专上教育界别检讨第二阶段检讨报告》,报告比原定计划迟了一年才公布,提出了22项改善专上教育的措施,包括将两项大专学生的资助计划拉近、拨款1亿元以提升教学质素和学生支援等服务等。当时社会关注局方会否增加资助大学衔接学额,以增加大学升学率,但当局拒绝增加资助大学衔接学额。报告解释,会借助私立大学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升学期望。
十年过去,政府又在私立大专院校发展上有什么建树?现时香港只有一间私立大学──香港树仁大学,树大于1971年成立,开办四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经过27年,终于在2006年正式正名为“大学”。换言之,在2008年至今,香港在过去十年都没有诞生第二间私立大学。
然而,发展私立大学势在必行。
香港本地学生的大学升学率一直很低,有必要提高以争加国际竞争力。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在2010年发表《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报告提到:“在先进国家中,或许只有德国的(升学)比率较本港为低”,故在2012/13学年增加500个资助大学学额,由14,500个轻微加至15,000个。扣除透过“非联招”途径入读大学的考生(约有2,000至3,000人),实际上供应的学额只有约12,000 至13,000个。以2017/18年为例,一共有12,716个资助大学学额供文凭试考生升读,而文凭试考生就有61,669人,即是能升读资助大学的考生只有20.6%,比2012年的18%高两个百分点,原因主要为考生数目下跌(较2016年减少9.5%、近6500人),并非增加了资助学额。
增拨资助予私立院校 加快审核正名申请
在过去七轮的配对补助金计划中,大多数受惠的院校都是资助大专院校,只有第六轮和第七轮的计划扩大范围,纳入所有合资格颁授香港本地学位的院校和自资专上院校,包括恒生管理学院、明爱专上学院、东华学院等等。
此外,政府要发展私立大学首要增拨资源予私立大专院校,令院校达至大学水平,继而就是要加快审议私立大专院校正名大学的机制。 1994年成立的教育学院于2007年首次向政府申请正名,花了9年,教院终于在2016年正名为教育大学,正名之路可谓十分漫长。事实上有不少大专院校都以“正名”为其中一个目标,例如恒管。恒管由2010年部署升格大学,两年后称有信心2014年升格为私立大学,但至今仍未得正名。院校固然要达到不同的指标和标准才能成为升格为大学,但政府也有责任简化或加快审核程序,鼓励更多私立大专院校急起直追,尽快达至“大学”水平。
总而言之,发展私立大学有助推动教育产业,这是不争的事实。政府应该增拨更多资助予私立院校,帮助他们达至正名大学的水平,并加快审核私立院校的正名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