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技分工有助发展?“武术鄙视链”又是如何形成?|武编周记

撰文: 公相君
出版:更新:

上次编辑R 讨论居合道时,提起了“武技分工”,指因现代化或运动化,使一些流派/门派/武术只集中在一门技术,或某一个武术范畴上。不论个人觉得是好是坏,这个现象早已存在多年。问题在于这种“分工”,同时亦衍生出另一个武术文化现象,也就是“武术鄙视链”,或者“武力等级鄙视链”。

武技分工的成因

“武技分工”已经存在,例如柔道集中在摔、剑道集中在竹剑对阵、拳击集中在拳、跆拳集中在脚、巴柔集中在寝技,只要你想起不同的搏击运动,其实就已经大概了解“武技分工”的情况。就算是被认为是较全面的MMA(MMA不是门派,但已有成熟的比赛规则及训练方法,不过赢出比赛的方式有很多),也没有包括兵器在内,也算是分工下的结果。

就算在“武技分工”不明显的传统武术(先姑且这样二分),如大多数中国武术除了拳术外亦有兵器,都会有一定的“分工”, 例如某些门派著重近身短打,有些则大开大合,难以有一种真正包罗万有的武术门派,除非是较偏向概念而非技术的门派,例如某些前辈所理解的截拳道。

关于“武技分工”的成因,在《和而不同——流派的当下意义》一文讨论“门派”时已有提及,在此节录一段:

陈子正除了个人武艺精湛外,亦写过了许多武术专著,其中一篇短文曰《拳派不能统一论》,说明武术界必须打破藏私风气,共同学习。他文中的逻辑如下:

分门别派,其实是一种“术业有专攻”下的无可奈何之举,因为每种武术、每个武术家,都只能精通一两种技术。若非如此,则很难建立出有效的对敌模式。如此,流派就按照“分工”的模式被固定下来,没有那一家必然是无敌,也没有那一家可以对应所有情况。因此,不同的武术家都须秉持开放态度,适时学习别派的长处。

简单而言,流派在陈子正眼中,就是一些工具,武者要按著不同情况各取所需。就好像锤头不能用来上螺丝,但不就代表锤头没用,因为只有锤头才能打钉子。

一个人难以学习及研究所有技术。人是有限的,结果只能专注某个方面。流派有了专长后,加上文化保育及运动化,就形成了“武技分工”。当然,电影、小说及漫画等等的流行文化,都会令我们对某些武术建立起刻板印象,好像某些门派就一定要黐手,另一门派又一定要打肘之类,这些印象变成了流派的“标志性技术”,深化了“武技分工”的文化面向。

“武技分工”是可以有助于技术于某范畴内发展的。例如这十年来发展迅速的脚锁,正是受惠于“武技分工”的成果。现时在无道服的寝技比赛中,假如你不懂防脚锁,可能比赛在20秒内就会完结。脚锁不同的切入、反击、控制、终结手段,都在这十年内研发出来,可以说脚锁已成一个“系统”。

只是,要不是因“武技分工”,使寝技比赛中不能以打击技“解锁”,很多的脚锁切入和控制手段都不会被选手尝试,众多最终开花结果的技术,都会在萌芽时期已被放弃,没有机会继续研究发展。

诚然,“武术分工”下确会出现特定比赛才能/才会使用的技术,如空手道比赛中的“蝎子踢”,就没甚威力,只是纯用来拿分数的“得分技术”:

但一些在“保护罩内”的技术,是可以从新放回“保护罩外”的。脚锁在MMA也能应用,亦有高手可以把那些切入混于打击技当中,例如Ryan Hall的这一下:

只是,对某些人而言,“武技分工”是“不够武术、不够全面”的代名词,最终只会令习者变成“单项专家”,经不住考验、挑战。这种想法就很易变成以下要说的“武术鄙视链”。

武力等级鄙视链

“鄙视链”按百度语,是“当今网络社会反映出的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而且就像食物链一样层层向下。其中一个有趣例子是“输入法鄙视链”,即“用仓颉的看不起速成;用速成的看不起拼音;用拼音的看不起九方;用九方的看不起笔划;用笔划的看不起手写;用手写的看不起语音”,当中与输入法的难学程度有关。

“武术鄙视链”或者“武力等级鄙视链”则有点不同,虽然还是向下鄙视,但武力程度则向上升。常见于网上武术讨论,个人经验确实未在面对面的讨论中出现过。“武术鄙视链”不是现实中有某武术鄙视另一武术,而是通常开始于某种武术的技术讨论,例如当大家讨论拳击时,有会有人跳出来说:

拳击?用脚低扫就死啦
牙痕网友A

当你讨论踢拳,就会出现:

踢拳?用肘就死啦
牙痕网友B

当你讨论泰拳,就会说:

泰拳?落地就死啦
牙痕网友C

如此类推。讨论MMA,就会说“对方有刀就没用”;讨论短兵时,就会说昧对方有甲没用”。总之,不论你说什么,他就会把武力升级,然后你讨论的或者练的东西,都仿佛变得全无意义。

但想想就知道这种升级根本毫不合理,当你不断升级,就算去到坦克也可以说有高达“打爆佢”;而且一个人练什么也好,最终也肯定敌不过导弹的。

不过,这肯定不代表学习过的技术没用。在《【一个人的武林】王宝强回归武林 甄子丹现代武侠的深层解读》一文中也写过面对“你练这么多,你够AK47打吗”这个问题的多种答案:

例如可以答“武术现今是种比赛模式”,就像你不会去问跑一百米的运动员“你练这么多,你够法拉利快吗”一样;

亦可以答“武术除了搏击,亦有历史文化、品德培养等等要素”,因为除了技术外,武术的其他面向一直都很重要,尤其在个人成长上;

也可以直接说“打拳是为健身、为开心”,人类娱乐一向也没有理由,很多运动的专门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帮助也不大。足球技术就不见得在日常生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足球仍是个受欢迎而且有意义的运动;

更狠的大概是当别人问你这条问题,真接说“那我们现在打一场,我赤手空拳,你拿你的AK47出来”。

更有趣的是,会说这些鄙视话语的人,不见得真的有学习那种武术:批评拳击防不了低扫的人,不一定是低扫踢得好的人;批评练MMA防不到刀的,也不见得有学短兵。就个人经验,学了多种技术的人,反而不会随便批评其他技术无用,可能是因为这种人本来就会从不同的技术中抽取所需,所以觉得“什么技术都能有可取之处”。

因此,面对这些人,假如真要回应,可以答“系啦系啦,知你叻啦,劲揪劲揪”,简单方便。

没人叫你只学一种武术呀

讨论比赛时,当然可以分析哪些技术有用,哪些没用,但最后总要落在合理范围的情况之中。每每就提升到“如果对方有刀”、“如果对方有十个人”,其实无助讨论,而且不见得有武术能100%应付“十个持刀对手而且被困在密室内无处可逃”这类情况。

另外,一个流派没有某些技术,不代表它有的其他技术全都无用。现时柔道没打击技训练不代表柔道中的技术没用。而且,没人限制你只可以学一种武术呀。用回《和而不同——流派的当下意义》的另一段:

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历史。过往【武备志】曾介绍多个国术名家,翻开他们的背景资料,几乎都是兼习数家拳术:八极拳刘云樵,学过了宫氏八卦掌与秘宗螳螂拳;内家宗师孙禄堂,合三大内家拳于一身,年轻时亦学过不同外家功夫;洪拳林世荣,在学习黄飞鸿的武术之前,就已经有家传的林氏洪拳底子。即便是一生都练杨氏太极的杨澄甫,也曾经与吴鉴泉交流过,他跟张策和孙禄堂亦是盟兄弟。对于吴氏太极、通臂拳和形意拳,他应该都了解一二。

这批名动四方、桃李满门的宗师,每个人均有自己所专属的流派,但却从来不会被郁固于其中,更不会排斥他人的武艺。足见流派并不会局限自己眼界,一切皆是个人的机遇与选择。倒是一众后学,往往高举著宗师的旗帜,把流派当成了僵死的教条。

拳击没寝技,你可以去学寝技呀?懂打击技却不懂摔,可以去学摔跤或者柔道呀?有不足的话就自己去补完,有想学的技术就去学,人是自由的,技术的选择也是自由的。

你最终只代表你自己,甚至可以说你自己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流派”,这个“流派”要包含什么技术,也只有你能决定。

重温李小龙十大经典金句︰【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