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流派的当下意义
昨天谈了“流派VS流派”在MMA已无意义,今天想回头走一步,谈谈流派在今天的时代价值。盖因学习一个流派,不就等同要排斥他派,继而衍生出门户之见。
究其根本,所谓流派不过是“术业有专攻”下的一种自然现象,无须美化,亦无须丑化。
由国术谈起
提到门户之见,不少人会立刻想起国术。毕竟在一般人心目中,国术是世界上最讲流派传承的武术体系。的而且确,国术的流派数量冠绝世界,一流之内又可以再分多个流派。以太极拳为例,单是杨式太极拳,就有超过十多个支流。国术的传承,就像“黄河之水”般,永远没完没了。
然而,这代表国术家就必须要拥抱一个流派吗?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历史。过往【武备志】曾介绍多个国术名家,翻开他们的背景资料,几乎都是兼习数家拳术:八极拳刘云樵,学过了宫氏八卦掌与秘宗螳螂拳;内家宗师孙禄堂,合三大内家拳于一身,年轻时亦学过不同外家功夫;洪拳林世荣,在学习黄飞鸿的武术之前,就已经有家传的林氏洪拳底子。即便是一生都练杨氏太极的杨澄甫,也曾经与吴鉴泉交流过,他跟张策和孙禄堂亦是盟兄弟。对于吴氏太极、通臂拳和形意拳,他应该都了解一二。
这批名动四方、桃李满门的宗师,每个人均有自己所专属的流派,但却从来不会被郁固于其中,更不会排斥他人的武艺。足见流派并不会局限自己眼界,一切皆是个人的机遇与选择。倒是一众后学,往往高举著宗师的旗帜,把流派当成了僵死的教条。
工具性
现在问题是:既然宗师们都不抱守门户之见,哪为何还须要分门别派?为甚么不统一所有流派,或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武术训练方法?宗师们究竟怎样看待流派呢?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在文首经已解答了,那就是“术业有专攻”。
上星期介绍鹰爪王陈子正时,提到过他除了个人武艺精湛外,亦写过了许多武术专著,如《自然论》、《沉静论》、《内功总论》等。当时漏了介绍,他其实还写过一篇短文曰《拳派不能统一论》。乍看之下,会以为他又想宣传门户之见。其实恰恰相反,他是想借拳派不能统一的道理,说明武术界必须打破藏私风气,共同学习。他文中的逻辑如下:
分门别派,其实是一种“术业有专攻”下的无可奈何之举,因为每种武术、每个武术家,都只能精通一两种技术。若非如此,则很难建立出有效的对敌模式。如此,流派就按照“分工”的模式被固定下来,没有那一家必然是无敌,也没有那一家可以对应所有情况。因此,不同的武术家都须秉持开放态度,适时学习别派的长处。
简单而言,流派在陈子正眼中,就是一些工具,武者要按著不同情况各取所需。就好像锤头不能用来上缧丝,但不就代表锤头没用,因为只有锤头才能打钉子。
活用专家
将这种逻辑套用到当下的搏击运动,我们应当明白到,没有任何一种武术可以适用于任何情况、任何规则。某些技术,会在散打中较为有利;某些技术,则在K-1例中更为有利。规则本身,就赋予了不同武术的生存空间。
而在规则相对开放MMA中,流派亦不会立刻失去作用。的确,正如前文所述,追问拳手的流派来源,或期待某种技术可以统治所有时代,都是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即使某位拳手明显带著某种武术的痕迹,亦不等于那种武术足以定义他的一切。不过,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就是每个拳手都有自己的强弱项,若然拳手想针对性地改善弱项,最佳的方法莫过于寻求该项技术的专家。例如一位拳手想增强自己的寝技,他就须要学习巴西柔术、桑博等武术;若然他是想改善打击技,则可以去找泰拳、拳击的老师。
另一方面,由于每个流派都不断在自己所属的专项内思考,它们往往能将某种技术推上另一个层次,打破一般人的想像。例如传统空手道家擅长突进,这种技术在MMA比赛中就打破了对距离的一般理解,因为过去MMA中大多的立技距离都和拳击、泰拳相近,而空手道家则能在对手觉得不会被击中的距离中,突然缩短距离并进行攻击,如文首图片中左面的堀口恭司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如斯过程亦会反向操作,即某种技术突然在MMA中被证实有效,结果反令到专属该种技术的流派重新得到重视。这种与各流派间的有机互动,正是MMA的魅力之一,而每个流派亦可以保持生命力。
总结
在当下的武术界,门户之见确实变得过时落后,但这并不代表分门别户就完全失去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术业有专攻”的道理,即每个流派都有它们的强弱项,所以在不同时间、空间,都会有一定的流派得以传扬。
作为现代武者,我们应该视武术流派为一部字典,当自身的技术出现偏差时,就去查阅相应的项目。流派的实际意义,就在于它的这种工具性。说得底,武者本身,才是流派的真正主人,而不是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