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黑格尔诞辰250周年:关于他的时代、生平与哲学概念的9个知识
在黑格尔的成熟期著作《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中,他使用了清晰严密的三重结构来演示他的哲学系统,即使只是翻开《逻辑学》、《自然哲学》或是《精神哲学》的目录,就已经能够看出三重结构之下又有一个附属的三重环节。这种写法并不只是一种便利之举,也不是个人风格的选择,因为黑格尔认为世界本身就是同一性-分裂-统一性的概念活动。今天正值黑格尔冥诞250周年,我们也拙劣模仿他这种写作形式,整理了三重结构之下的三个环节,共九个关于黑格尔的知识,谈谈他所处身的时代、他的个人生平和基本理论。
黑格尔的时代
1. 政治背景:在1871年之前,日耳曼民族先后有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邦联和北德意志邦联(剔除了奥地利帝国)等形式联合著各个城邦,但每个城邦都有独立主权。“日耳曼”这个字词指的更多是一群说同样语言和近似宗教宗派的人,而不是一个自我承认的民族主体,也不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主权政体。在黑格尔的青年时代,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开始改变日耳曼民族的走向,大部分哲学家都意识到松散、各自为政的社会形式不符合现代发展。例如城邦制之下的关税繁多不利商业、封建社会关系之下模糊的国家制度,也使得日耳曼民族难以与其他高度集权的欧洲列强竞争。德国近代政治哲学家(包括费希特和黑格尔)都以不同的方向回应时代所需,尝试建构日耳曼政体的现代化蓝图。
2. 文化背景:在今天,我们都将英国、法国和德国看成源远流长,又有自身特性的文化“单位”,但其实这种文化三足鼎立的观感在20世纪之前还没构成,因为德国的文化影响力一直都不高。德国唯心哲学虽然常常被认为是人类最丰富的思想资源之一,不过在黑格尔的时代中,真正流行的思想体系是英国经验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的政治哲学与法学。德国思想要到19世纪末期才比较有文化号召力,但是它主要影响的仍然不是英国和法国,而是比德国更落后的俄罗斯和丹麦。黑格尔对英国的影响还要多隔一代才显现出来,而法国的黑格尔哲学发展更要等到二战之后。
3. 教育发展:哲学家与大学教师这两种身份并不是一直都结合在一起。笛卡儿只做过瑞典女王和其他贵族的家庭教师,莱布尼兹的正职是司法人员和外交官。在18世纪中期的德国开始,哲学才与大学体制融合,康德可以说是最早在大学里任教的重要哲学家之一。到了今天,没有在大学里任教过的哲学家反而变得屈指可数。黑格尔的时代可以说是大学与哲学结合的最高峰,这同时意味著哲学家不再依附于少数贵族的供养,而是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其中一个元素,他们的写作和教学也需要面对更多的公众和不同的阶层,而且有著明确的政治意图。在普鲁士国王的支持下,教育家洪堡特创立了柏林大学,并且率先提高哲学的社会重要性。费希特、黑格尔和谢林都先后出任过柏林大学哲学教授,有著近乎国师地位的影响力。
谢林:“绝对无差别的同一”既非观念,也非实在,而是两者的统一
黑格尔的生平
4. 黑格尔的出身:黑格尔时代(1770-1831)的一个重要社会变化就是中产阶级的扩大,以及社会流动性的增加。黑格尔的父亲是一位公务员,母亲是律师之女。虽然此时的德国离统一还相差一个世纪,工业商业都比法国英国落后很多,也没有海外殖民地,大体上仍然是封建主义社会,但是教育相对开放,中产家庭子弟可以与贵族子弟上同样的学校,但阶级之间的歧视是一直存在的。即使黑格尔已经贵为柏林大学教授,但叔本华仍然看不起他,因为觉得他出身不够好,是个没有游历过的乡下人。
5. 黑格尔与他的同代哲人:众所周知,黑格尔与谢林和荷尔德林曾经是室友,而虽然黑格尔在今天的名声都比后两者大,但其实不论在思想上或者在生活上,黑格尔都深受两者的恩惠,而他后来的“回报”却不是那么厚道。黑格尔在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大学教席,而谢林却已经成为举国知名的天才哲学家。在黑格尔请求下,谢林推荐他去耶拿大学,而且答应为他的新著《精神现象学》写书介,但发现里面满篇批评自己。谢林去信质询黑格尔,但黑格尔却是已读不回,造成两人关系破裂。黑格尔少年时曾经写过《埃琉西斯》一诗向荷尔德林致敬,但到荷尔德林住进精神病院后,黑格尔就对他不闻不问。已经和黑格尔断交的谢林写信请求他照顾荷尔德林,黑格尔照样已读不回,甚至在自己的美学和哲学史讲学中没有提到荷尔德林。
6. 黑格尔的论敌:黑格尔批评谢林哲学使得两人关系决裂,但黑格尔最长期的论敌却不是谢林,而是在今天已被遗忘的费希特主义者弗里斯(Jakob Friedrich Fries)。弗里斯认为美德的首要律则是主观情感上的忠信,但这种忠信的内容是什么,它是否客观正确并不重要。弗里斯也是当时有名的排外主义者,认为犹太人玷污了德国人的纯净血统,因而率先主张政府需要以衣著标识犹太人,并且以这种主观的道德哲学和排外的民族主义引领当时的大学生兄弟会(Burschenschaft)。弗里斯的学生桑德(Karl Sand)指控剧作家科策布(August von Kotzebue)是俄罗斯间谍,因而潜入其住宅将他刺杀。弗里斯其后为桑德写求情信时,就用他的道德哲学来为其辩护,指桑德的行为出于良心与诚意,足以证明他无罪。这种用道德主体的纯洁性拒绝客观规范,因而合理化一切暴行的哲学被黑格尔称为“优美灵魂”(Beautiful Soul),他认为这是一种新的邪恶形式。
黑格尔哲学概念
7. 唯心论(Idealism):费希特认为一切知识都有其根据,但是最终极的根据,换句话说,世界最高的原则本身并没有根据、没有限制它的外物,而是自足自立的、内在同一的。最高原则凌驾全部知识,但没有东西凌驾它。问题是,最高原则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这就是区分唯物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的方法。唯物论主张世界最高原则不是精神性的,因为精神、意识、知识必须要有一个物质作为其对象和依据;唯心论主张世界最高原则是精神性的,因为物质必须有认知它和确认它的主体。费希特想要解决唯心论与唯物论之间的胶著状态,为唯心论找到自在自为的合理性:他指出,精神有它的外物,即物质,但物质作为精神的外物,首先必须被精神认知为一个对象。也就是说,物质并不是完全独立于精神而主宰精神的,而是首先被精神当成对象和关系才能发挥影响力。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讲:对象只能是我的对象,非我的东西仍然是我的非我,和我对立的东西是由我来设置出来的。一切非我都仍然从属于自我——费希特认为这是抽象认知的最高原则。西方理性主义哲学所说的理念(Idea)就是发挥著自我功能的东西,但它并不是毫无章法地认知和思维事物的,而是以概念。概念既是思维的内容,但却又不是任意的东西,而是思维本身客观地固有的,在这意义上,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对立并不存在,思维者与思维内容的对立也不存在——这可以说是德国唯心哲学的基本要旨。
黑格尔哲学系统就是概念之间层层上升的推论。概念是思想的元素,而且并不是由经验而来的,而是思维本身就有的。像黑格尔逻辑学说的那些概念,没有一个可以从感官里面经验得到。我们只能经验到事物所有的各种特殊的质,但是质性(Quality)这个概念本身并不能被经验。康德与黑格尔的唯心论与前人的差别在于,他们认为概念并不是反经验,准确来说,概念是诸经验的形式和基础。如此说,思维虽然不一定能生产对象物的存在,但它对对象物所有的认知的根据,即概念,都来自它自己,而不是来自对象物,因此思维是主动的。
8. 辩证法(Dialektik):柏拉图也称自己的方法为辩证法,柏拉图的论敌智者派,以及黑格尔的论敌浪漫主义,也同样用到辩证法,甚至是中国的《易经》和老子都有辩证法的形式。因此我们不能说辩证法是黑格尔发明的哲学方法,他的贡献在于将辩证法看成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方式,而不只是一种论述和认知的方法。不论是谁的辩证法,其要旨都是将对立的概念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根据之下,因此将差异的东西既看成相互排除,又相互构成,任何一方都不能独自存在。广义的辩证法也有三重结构:正题、反题以及合题。举例来说,雄性(正题),与前者相反的雌性(反题),以及结合两个对立的统一根据:性别(合题)。我们可以肯定地定义雄性有什么规定,但在反思之下,会发现雄性的规定只不过是对雌性的否定,反之亦然,雌性的规定也是相对于雄性,任何一方都不能没有对方而构成完整的自己。如果将辩证法视为一种方法,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对立的东西都有充份的理解,才可以确定其中一方的性质。
但是,并不是任何常识觉得对立的事物都可以构成狭义的、黑格尔意义下的辩证关系。黑格尔辩证法的特定内容是“概念”:这里说的概念并不是指人类对事物的抽象想法,而是指一切事物(包括客观的世界与主观的意识)的结构和层级秩序(与康德所说的范畴相似)。在《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中,黑格尔就演示了最基本、最抽象的概念(存在),如何发展和提升到包含更多差异和对立的具体概念(例如生命、光、动物、意识、法权),以致最终极的绝对精神。这些诸多概念之间,由低至高,由抽象到具体的层级关系才可以被称为黑格尔式的辩证运动。换句话说,真正的黑格尔辩证法要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对立面如何与另一个对立面统一起来,而且要说明这一组对立统一如何发展成另一组对立统一。黑格尔辩证法的世界观因此不是平衡和循环的,而是螺旋上升式的。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人与自然的矛盾,黑格尔的德意志哲学大楼
9. 主奴关系:人对人的奴役是人类苦难的根源之一,解除苦难、通向自由的起点因而就在于解除奴役,黑格尔完全认同这一点,但他认为奴役有著教化和积极意义,是封闭的个体发展出相互承认的人际关系时的必要之恶。如果我们用广义的辩证法,即抽象的对立统一形式来看主人与奴隶的关系,就会将它误解为二元对立面之间的循环运动:旧的主人被打成奴隶,本来的奴隶当家作主,重复以至无限。但黑格尔认为这种循环式的辩证关系是一种坏的无限,了无新意,而且不能够解除奴役,而只是转换了奴役双方的位置。
在主奴关系中,主人同时保存了他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独立性,而奴隶则只能保存自然生命,牺牲了他的精神自主性,为主人服务。但是,奴隶在被奴役的过程中,掌握了劳动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学习到自己的活动要以他人为对象,不能直接满足自己。奴隶在奴役中被教化成不以直接性与个体性来做事,而是能够以中介性和他者关系来活动——他牺牲了精神的原初自由与封闭自主性,但在异化与奴役的过程中赢来了普世的、真实的、能与他者共存的自由。主奴关系的出路不是把主人与奴隶的角色转换,而是完全把两者消灭了——他们都转成了平等的公民。主奴关系表现了黑格尔哲学的重要主张:社会各成员的普遍自由并不是先天和直接给定的,而是要在教化甚至是异化之下才能实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