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耶夫:影响一众法国哲学大师的黑格尔学者
1933年至39年期间,法国巴黎高等实用学院来了一名客席讲师。这个人来自苏联,师承德国存在主义者雅斯培。讲学期间,他总是戴著墨镜,谈吐铿锵有力。这位讲师的研读班从来都坐无虚席,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和拉冈(Jacques Lacan)等哲学大师更是慕名而至,盼一暏其风彩,细听这位先生精心诠释的黑格尔哲学。这位发著耀眼光芒的人,就是亚历山大・科耶夫(Alexandre Kojève)。
欲望与主奴辩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思想界牵起了 3H 浪潮。所谓 3H,是指三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胡塞尔(Edmund Husserl)还有黑格尔(G. W. F. Hegel)。他们的思想经过各样方式,从德国传到法国,影响了几代学人。至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要数尚・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尚・瓦尔(Jean Wahl)还有科耶夫三人为滥殇了。然而,三个人的解读方法各有特色。
如果说伊波利特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起源与结构》(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里作出严谨的历时性概念考掘,誓要将黑格尔的哲学煎皮拆骨,化作西方哲学的概念发展史;瓦尔只关注《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Spirit)里关于苦恼意识的一章,继而是存在主义色彩浓厚的黑格尔(巴特勒曾说瓦尔主张的是挂著黑格尔面具的齐克果);那么,科耶夫的黑格尔则是一位关注欲望的哲学家。
在科耶夫的诠释下,黑格尔判定人是为了搏取承认而斗争,斗争的过程就形成了历史。正如《黑格尔导读》(Introduction to the Reading of Hegel: Lectures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1933至39年研读班的讲稿合辑——的章节编排,科耶夫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创见:他没有顺序解读《精神现象学》,而是将第四章里的其中一节〈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主人与奴隶〉调到最前。一句话,科耶夫视主人奴隶的辩证关系为《精神现象学》乃至于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现象学》的一切章节和内容都是围绕主奴辩证法而成的。
黑格尔的天书:《精神现象学》
有人批评科耶夫的解读过于狭窄,漠视了黑格尔哲学的其他内容。的确,这种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然而,科耶夫是忠于黑格尔的,我们引用黑格尔的晚期杰作《逻辑学》作解吧。众所周知,《逻辑学》的前两章分别为〈存在论〉和〈本质论〉,恰如中国的黑格尔专家张世英所指,有别于〈存在论〉的关键字眼:过渡,〈本质论〉的重点在于“在本质[论]的阶段里的各范畴已不复过渡,而是相互联繁”。换言之,在〈存在论〉的世界观里,一切概念都是过渡而成的,比方说,无(nothingness)可过渡到成有(being),有也可以轻易地过渡到无,也就是说,“当某物成为别物时,[本来的]某物就消逝了”;反之,〈本质论〉著重的是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如黑格尔所说“没有真正的别物,但只有殊异,一个范畴与它的对方的联繁”,换言之,有别于〈存在论〉那种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直接消融与变换,〈本质论〉里的概念是透过对立面来定义自身。
两章的差别在于一点:如果说〈存在论〉是直接的、表面的概念,那么〈本质论〉是牵涉反思程序的主客二分的哲学概念史。由此,我们引证了晚期海德格在〈黑格尔与古希腊人〉提出的焯见:〈存在论〉推演是古希腊哲学的逻辑发展,内含的辩证法种子仍未发酵;〈本质论〉则是从笛卡儿到德国观念论的逻辑发展,远比〈存在论〉来得更成熟。就此,主奴辩证关系蕴藏的是〈本质论〉的逻辑:主奴之间的相互连系——分裂的主体(奴隶)必须透过他者(主人)来获得自身的价值,反之亦然。通俗一句,就是我们需要透过他人的眼睛,才能看见自己。
总括来说,科耶夫的解说影响了后来的法国思潮,我们不难从沙特、巴塔耶和法农(Frantz Fanon)等人身上看到他的影子。众多继承者之中,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精神分析大师拉冈。拉冈不但吸收了科耶夫的欲望观,视之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他更将它精炼为一条公式,可说为科耶夫哲学的最佳概括:欲望就是他人的欲望。
_________________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