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人与自然的矛盾,黑格尔的德意志哲学大楼
无论在欧洲大陆还是中国内地,沈寂多年的黑格尔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界其中一个显学,甚至连一向贬抑黑格尔的英美学界,也有人尝试以分析哲学方法来解读他的《逻辑学》──今天可能是黑格尔死后他最受重视的时刻。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论述到人类精神活动的全部范畴,以致即使研究其一枝一节,也足以要学者将全部学术生命投资进去,而一般读者更加因为其体系的庞杂和术语的繁复而觉得无从入手。
事实上,首位著手将黑格尔哲学简化的人,正是黑格尔自己。他为了简要而完整地陈述自己的哲学体系,写成了以学生为对象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the Philosophical Sciences,后人简称为 EPS,下称《全书》)。今年正是《全书》初版出版二百周年,今天让我们简介一下黑格尔与这部巨著。
十九世纪初的德国与黑格尔
1815年,震撼全欧洲、维持二十多年的拿破仑战争终于以滑铁卢战役画上句号,重建了百日王朝的拿破仑被第七次反法同盟彻底击败,再无复兴之日;断续举行的维也纳会议也将西欧重新带回到王权统治之下;地主们重掌他们的庄园和国家经济命脉,旧秩序似乎已被重建。然而,王权的胜利并不意味著欧洲能够回复战争之前的原貌,因为法国大革命的概念以及将之具体化的拿破仑法典已经四处扎根,资产阶级的崛起也动摇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对法治、公平审讯的确立、对个人自由的保障、对农奴制的废除等等精神与制度,即使未在各地成为现实,也已经是整个社会缓步迈进的方向了。另一方面,在拿破仑战争之前,所谓“德意志”不过意味著使用同样的语言和通常信仰基督新教的人群罢了。正正是拿破仑的入侵和新制度的引进激起了热烈的爱国主义,以费希特为首的思想家们开始著述民族主义理论,宣扬德意志人有上帝所给予的历史地位,因此必须团结起来,然后带领全人类组成国际兄弟邦联。在德意志人逐步建立身份认同与民族光荣感时,同步催生的还有仇外(特别针对法国,以及后来的俄国)情绪与反犹太主义。在王权秩序带来的表面和平之下,没有人预料到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股意识形态会在仅仅几年间就带来各种社会冲突,甚至卷起一个世纪后的世界大战。
活在此间的黑格尔出任纽伦堡市高级中学校长已有七年,与市长千金结婚也有四年了,虽然经历了长女夭折之苦,但两个幼子总算健康成长。四十五岁的黑格尔与当时新兴的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一样,享受著难得的稳定生活。但是在表面的安逸下,黑格尔无法消除对个人命运与世界走向的担忧。自十四年前出任耶拿大学的无薪讲师(学院不支薪,由学生自付费用给老师)以来,无论在学院事业上还是哲学思想上,自视极高的黑格尔都未曾受到重视,两次被敌人弗里斯(Jakob Friedrich Fries)抢先夺得教授席位,后来更因为拿破仑攻入耶拿城,大量学生逃离而使他收入受挫。黑格尔只好移居到纽伦堡,勉强出任与自己意向不符的校长职位。
虽然黑格尔在纽伦堡时期出版了《逻辑学》(Science of Logic,此部通称《大逻辑》),但因为概念复杂而被评论界嗤之以鼻,也没有大学向他招手。在这数年的创作低潮中,更加困扰黑格尔的是欧洲的政治变动,以及各种思潮的夹杂与冲突,他深知道世界正处在历史的转捩点。一方面为了授课需要,另一方面为了梳理与回应时代矛盾,黑格尔在教务之外还开始构想一套简要而整全的哲学讲稿。1815年,欧洲各国暂时重建了表面的和平,也是黑格尔在学院圈沉寂的最后一年。
正踏入1816年不久,柏林、海德堡以及爱尔朗根三所大学几乎同时招请黑格尔。柏林大学虽然是德语地区以及哲学界最尊崇的学府,但校方认为黑格尔长年没有教授席位,提出招揽时竟然故意留难,黑格尔也毫不客气,爽快接受海德堡的职位。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教授哲学史、逻辑学、也首次尝试教授人类学与心理学,他的课堂并不特别受欢迎,通常只有二十到三十位学生出席,但黑格尔很快就迎来哲学生涯的首个高潮:入职不过一年就出版了《哲学科学百科全书》,而且同时担任两份评论期刊的编辑。黑格尔在其中一份政治性期刊中攻击大地主们思想保守,而支持符腾堡国王威廉一世推行宪法。这些言论吸引了普鲁士王国教育部长埃特斯坦(Karl Sigmund von Altenstein)的注意。埃特斯坦接受法国大革命思想,力图在德语地区推行进步改革,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最贴合改革需要,因此命令柏林大学再次聘请黑格尔。终于在1818年,柏林大学任命黑格尔为哲学教授,这可说是德语哲学界中最高荣誉,自从费希特死后四年一直无人继任。黑格尔进入柏林以来就平步青云,一边教学与修订《全书》,另一边又在开明官员的支持下计划教育改革,后来不单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更被国王威廉三世钦点为普鲁士御用哲学家。
费希特:狂热的天才,哲学界的拿破仑
《全书》的问题意识
1817年首次出版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分成三大部分,顺序为《逻辑学》(Science of Logic),《自然哲学》(Science of Nature)与《精神哲学》(Science of Spirit,另译《心灵哲学》,Science of Mind),是唯一一部黑格尔亲笔阐述其哲学体系的作品。逻辑部分是旧作《大逻辑》的简短版,因此又被称为《小逻辑》,而精神部分则修订自耶拿时期的《精神现象学》,唯独自然部分是黑格尔以前没有专论过。要理解《全书》以及整个黑格尔哲学最基本的一点在于认识黑格尔怎样设置他的问题意识。通常哲学家力图在著作中率先确立好问题与用字的定义与范围,然后再用某种推论方法去测试命题的效力与结果。与这种做法迥异,黑格尔的哲学并不以“自由意志存在吗﹖”、“什么是正义﹖”这类问题形式出发,这使得很多读者捕捉不到阅读黑格尔作品的焦点,进不了这个密不透风的哲学大楼。但其实黑格尔确实有一个渗透在整个体系的中心问题:怎样处理矛盾?
黑格尔的天书:《精神现象学》
思维并不是一个和谐一致的机制,各种分裂——主体与客体,个体性与普遍性,自由与因果关系——都缠绕著人的意识。这些分裂并不只是形上学家要处理的玄想问题,而是每个遭遇、每个情绪的共通结构:“我生存有什么意义﹖”问的是个体怎样通达普遍性;“我觉得别人看不起我”表达的是主体被客体压抑。每个人都感知到无法消解的分裂,在某些时刻这些分裂更会发展成白热化的矛盾。黑格尔构思《全书》的时候正夹缝在法国大革命遗产(法治、言论与宗教自由、手工业与自由商业经济)与德国保守主义(支持地主统治、庄园农业、关税设立)的斗争中,现实的状况刺激他要陈述矛盾的起源。
在《小逻辑》中,黑格尔便论述到历史上第一个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黑格尔如此解读伊甸园神话:亚当偷吃了禁果后羞于裸身,反映出他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属于两个分裂的界别。亚当既不愿意跟随自然规定,同时又苦恼于不能再被自然养育,要辛劳耕作。这个被基督教称为“堕落”的事件,正是欧洲教士长期以来用以解释罪恶与世界纷争的方法。黑格尔在《全书》中的创新并不是再度解释此神话来谴责人类背离上帝,也不是要劝诱人盲信宗教以重得救赎,而是在于歌颂堕落是自由的开端:假如没有这一次堕落,亚当与夏娃便只能生活在蒙昧的自然状态里面,他们虽然不会觉得空虚、矛盾,可是也完全没有自觉和理性能力,只像野兽那样按本能而活,按机械性的规律而死,根本不会建立出文明、也不可能有凌驾自然的自由与能力。
黑格尔认为,堕落的真意不外乎是指旧秩序的崩溃而使得人们一方面感到困扰,另一方面又获得了追求更大自由的潜能:亚当失去了自然的养育,但得到了劳动能力来解放自己。痛苦和社会矛盾正是人类迈向更自由进程的必经过程,此论点正是黑格尔在当时的政治混乱下对人类前景仍然抱有无限乐观的原因,也是理解整个黑格尔哲学问题意识的重要基础。
_________________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