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绝对无差别的同一”既非观念,也非实在,而是两者的统一

撰文: 释仁
出版:更新:

弗里德里希.谢林(F. W. J. Schelling)被公认为十八至十九世纪德国哲学界的天才和巨星。继康德和费希特(J.G. Fichte)后,他一度手执德国哲学界的牛耳。尽管他的光芒后来被黑格尔盖过,但近年来,人们开始肯定他的重要性。谢林出生于1775年的今天,其诞生地为德国的符腾堡,这里也是天文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的故乡。虽然这里曾出现不少神童和天才,但像谢林这种程度的天才还真少见。

费希特:第四批判 - EP39

谢林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语言学习天赋,八岁时就掌握了希腊语和拉丁语。他在十二岁就完成了中学学业,由于年纪太小不能立刻进入大学,唯有在家由父亲安排学习到一定年纪再进大学。除了上面提到的希腊语和拉丁语外,谢林在上大学前已经掌握了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谢林曾说,学习古典语言为他带来难以估量的好处,他能直接从古代伟大的著作中吸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增加自己的思维活力。

谢林后来进入了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在这所大学的宿舍中,谢林和同为哲学家的黑格尔以及诗人贺德林成为同窗好友,据说三人还一同住在同所宿舍里。谢林毕业后,受被认为是康德批判哲学继承人的费希特影响甚深,从而开始尝试推进由康德开创的批判哲学。人们通常把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归为德国观念论。德国观念论者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他们都致力探讨作为世界本源的“绝对者”(the Absolute)。

德国观念论(上):康德

德国观念论(下):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谢林的哲学本源──绝对无差别的同一

谢林致力追问世界的本源,尽管在今天的人看来,德国观念论者这个举动可能引人发笑,但追问世界的本源、始基其实是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哲学旨趣和头等任务。对于本源,谢林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但核心思想都是指出世界的本源是“绝对无差别的同一”。

前苏格拉底:自然时期 - EP08

在笛卡儿和康德哲学以前,人们并不认为自己和自然之间存在对立,人们普遍视自己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自笛卡儿和康德以后,通过反思,人们的主体意识开始醒觉,开始意识到自己和自然对立。因此,近代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主客两极的尖锐对立。谢林的哲学计划很简单,力图指明在主体和客体两极形成之前,存在一个绝对无差别的领域。主体和客体从根源上来说,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在“绝对无差别的同一”那处,原来对立的两个范畴其实是“一”。在那里,所有矛盾和对立都被消融为“一”,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对立和差别;所有对立的范畴原本为一,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即为“同一”。

笛卡儿:我思,我在 - EP20

笛卡儿:心物二元 - EP21

接下来,人们很自然会问,那个本源的“一”如何能产生对立的两个范畴(主体和客体)?这其实是传统哲学孜孜不倦地探讨的关于“一”和“多”的问题:到底“一”如何产生“多”?新柏拉图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本源那处“流溢”出来,他们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说法,认为本源因为太过完美,所以不得不流溢自己的力量创造万物,犹如一个水杯盛不了太多水,水注定要满溢出来;犹太基督教则认为上帝从“无中生有”创造出世界。但这些解决方法有不少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便是由“一”到“多”的过渡到底是怎样实现的?

传统哲学的“流溢”和“创造”等说法只是模糊了那个不可思议的过渡。而且,一旦设定本源和创造物的分离,又会出现有限如何认识无限的问题,换个说法,就是有限如何过渡到无限的问题。基督教徒长期苦恼于自身作为有限者应如何认识无限的上帝这个难题,正反映了由于本源和创造物分离,使得两者难以产生接触,创造物因此无法认识本源这个困境。

谢林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个本源,即使作为两个东西展现于人们面前(主客两极的对立),其实仍然是同一个东西,只是人们的观看角度有所不同,才会误认主客两极为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东西。用一个比较简明的譬喻就是,“三角形”已经直接表现自己为“内角总和是一百八十度”,三角形和内角总和一百八十度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流溢、创造、展开等过渡关系,因此谢林才说“从有限到无限之间,没有任何过渡”,有的只是同一个绝对本源自身的静态表现,只是人们的观看角度不同,才会产生不同的面向。总而言之,主体和客体两极在本质上,其实是同一个东西。谢林甚至认为谁没有设想这两种对立范畴原本为一个东西的能力,谁就没有从事哲学的能力。

谢林的哲学努力捕捉那个作为“一”的本源,由于本源超出了对立的两个范畴,所以会表现为对两个对立的范畴的否定,因此有些人很难明白到底谢林乐此不疲地思考的本源到底为何。谢林曾在著作《宗教与哲学》(Philosophie und Religion)中指出绝对同一既非观念,也非实在(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而是两者的统一,两者根本上是同一个东西。还记得谢林曾经的好友黑格尔吗?黑格尔的学生海涅曾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Zur Geschichte der Religion und Philosophie in Deutschland)中,不无嘲弄地表示,谢林企图在本源的本性中直观本源自身,在本源那里,既不是思想又不是广延、既不是主体又不是客体、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质,而是⋯⋯,谁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呢?

谢林《宗教与哲学》(Philosophie und Religion)(Verlag Karl Alber)

德国头号思想家

人们通常把谢林早期和中期的哲学思考称为“同一哲学”时期,用来和他后来的思想发展相区别。谢林发展了同一哲学以后,并未停止哲学思考,努力写下不少著名的哲学作品。谢林在1809年发表了《对人类自由本质及与之相关连联的对象的哲学研究》(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as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 und die damit zusammenhängenden Gegenstände)。后来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阅毕全书后,给予此书极高的评价。谢林在晚年的另一力作应该是《世界时代》(Weltalter),谢林曾两次完成修订,但就在此书即将付印之际,又被谢林本人叫停。后来因为谢林曾经的好友,也是他日后的哲学竞争对手的黑格尔发表了一系列重量级的著作,才令人慢慢遗忘了谢林这部大作。但近年,不少学者对《世界时代》的文本产生了兴趣,重新开始对它进行研究。

谢林《对人类自由本质及与之相关连联的对象的哲学研究》(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as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 und die damit zusammenhängenden Gegenstände)(Suhrkamp)

1854年8月20日,谢林在瑞士的一处疗养胜地逝世。谢林被安葬在附近的一座教会公墓。据说谢林在安葬时遇到了一个麻烦,因为这种公墓只接受天主教徒。后来因为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此人曾经是谢林的学生——出面批准才解决了这个麻烦。在谢林的墓碑上刻著如下几个大字︰纪念德国的头号思想家。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