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通过这条道路,精神成为纯粹知识或绝对精神
要理解《精神现象学》的主旨,可以看看黑格尔本人于1807年10月28日为此书所写的发行广告。黑格尔指出《精神现象学》“阐述了一种处于转变过程中的知识。⋯⋯精神现象学把不同的精神形态作为一条道路上的诸多停靠站点包揽在自身之内,通过这条道路,精神成为纯粹知识或绝对精神。”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特伦德伦堡(Friedrich Adolf Trendelenburg)曾经说过,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是而且始终是人们“夸得多,读得少的一本书”。在当今这个无比浮躁的时代,有多少哲学经典被人们以“艰涩难懂”就判了死刑,永远搁置在书架上,静静地躺著?人们可以在叔本华的《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中找到共鸣,叔本华大笔一挥写道,读《精神现象学》的感觉犹如闯进了疯人院,就这样为《精神现象学》草草地结了案。事实上,即使在黑格尔本人心目中,《精神现象学》的地位也远远不如《哲学全书》或《逻辑学》。这导致了这本著作从黑格尔在世时直到他死去之后的一段很长时间内备受冷落。
不过一颗珍珠无论在甚么地方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芒。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宣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到了二十世纪,各种哲学思潮如诠释学、新黑格尔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先后登上思想舞台,这些流派的思想家们热情地拿起《精神现象学》这部“充满青春活力和创造性的”著作,虽然他们大多只是为了在《精神现象学》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如科耶夫把《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章的“欲望”概念提到无与伦比的地位,难免令人感到有违背黑格尔本旨之嫌,不过他们的努力确实使《精神现象学》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要理解《精神现象学》的主旨,可以看看黑格尔本人于1807年10月28日为此书所写的发行广告。黑格尔指出《精神现象学》“阐述了一种处于转变过程中的知识。⋯⋯精神现象学把不同的精神形态作为一条道路上的诸多停靠站点包揽在自身之内,通过这条道路,精神成为纯粹知识或绝对精神。因此,在这门科学的主要部分及其细分章节里,意识、自我意识、从事观察和有所行动的理性、精神本身以及不同形式下的精神(伦理精神、教化精神、道德精神、最后是宗教精神)依次得到考察。”
这些乍看起来丰富多彩但凌乱不堪的不同发展阶段,将会依次地被纳入一个体系的秩序之中,因为绝对精神是一个整体,“但整体只不过是一个通过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著的本质”而已。这个体系的秩序会把不同的精神形态以必然性的方式依次地由低至高陈述出来,各种不完满的精神形态会不断地自行否定、瓦解,继而过渡到更高的精神形态。《精神现象学》展示出不同的精神形态由低至高的发展趋势,在以下三点之中得到理解,第一,较高的精神形态必然由较低的精神形态中产生出来;第二,较高的精神形态必定具有识别自身由较低的精神形态而来的能力;第三,只有较高的精神形态才能理解较低的精神形态,前者能够明了后者作为绝对精神发展所必经的阶段和后者自身的不完满性。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人与自然的矛盾,黑格尔的德意志哲学大楼
绝对者的自我认识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谢林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的话,那就是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唯一一个绝对者存在,无论人们把它命名为“绝对精神”、“上帝”、“绝对者”、“意志”、“永恒者”等诸多不同的名称。在这个意义下,所有的认识,都是绝对者在不同层次上的自我认识。这个思想不禁让人想起古希腊德尔斐的太阳神阿波罗给予希腊人的神谕──认识你自己!这个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其非常悠久的传统,亚里士多德早在《形而上学》便将“对思想的思想”(努斯)称为“最出色的思想”。在“对思想的思想”中,思维和存在达到一致。尽管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件多么困难而又费力的事情,但无论如何,这个基本前提是谢林和黑格尔等绝对观念论哲学家克服传统形而上学因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造成的主客对立,而这种思维方式在康德的批判哲学手上更趋尖锐化。
如果“一切知识都以客观东西和主观东西的一致为基础”,正如谢林在《先验唯心论体系》开首表示的这样,但主体和客体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主体又如何与客体达成统一呢?主体所认识的就不是客体本身,而只是客体对于主体的影响罢了,康德的批判哲学正是在这里泥足深陷。康德的批判哲学的主观观念论注定了他无力解决主客统一的问题。康德至多只是停留在自己跟自己的规定(现象界)打交道,尚留下一大片神秘之域(本体界/物自身/自在之物)未被理性的光芒所覆盖,理性仍未贯穿和弥漫世界。实在论哲学(斯宾诺莎)与后来的批判哲学(费希特),无一不是牺牲掉主体和客体的其中一方,并试图由其中一方出发演绎出对立的一方,以此建构起整个哲学体系。
对于绝对观念论者的谢林和黑格尔,一切认识在本质上都是自我认识。谢林在《维尔茨堡体系》的开篇就指出“所有知识的第一个前提是︰认识者和认识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指出“精神的所有行为都仅仅是对于它自己的把握,所有真正的科学的目的仅仅是,精神在天上和地下的一切东西中都认识到它自己。”不过,如果说从本质上而言,一切认识都是绝对者的自我认识,认识者和被认识的对象其实只是绝对者自身,则这个一元论的观念论的辩证运动在排除掉所有外在的东西的情况下,又该如何进行呢?毕竟由一元论的观念论所规定下的绝对者,不可能允许有其他东西存在于自身之前或之外,这样亦否定了以外物作为外在推动原因的外因论。
泛神论的优势
作为一个整体论者,黑格尔从来都是以整全的眼光来考察事物,尤其对真理的考察。传统的真理观认为真理在于认识和对象相一致,假如我拥有一个关于太阳在东方升起的观念,而客观上太阳果真是在东方升起,那么我拥有的观念便是真的,这个观念是真理。简而言之,相一致的,便是真,反之则是假。黑格尔和大多数思想家同样关心真理,不过他同样未有忽略,或排斥在普遍人看来令人生厌的错误。在黑格尔的思想中,“为甚么世界有错误?”这个问题一点儿也不比“为甚么世界有真理?”逊色,也许只有泛神论者才有这样的眼光提出这个问题。
泛神论对于建构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因为泛神论的“内在论”面向指出一切东西都内在于神(绝对者)之中。一切东西在本质上都是神的不同的样式或变相。神就犹如“以太”一样充塞于天地之间。在这个意义下,泛神论者并不会排斥任何现在或可能会存在于世界上的事物或事态。黑格尔深受斯宾诺莎影响,因而亦没有仅仅推崇真理,单方面地排斥错误,或把真理和错误视为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而是竭尽全力把握住它们对立统一的结构。
真理与错误的对立统一
绝对观念论指出,一切认识都是绝对者在不同层次上的自我认识,认识者和认识的对象根本上是同一个东西。如此一来,真理便是自己和自己一致,错误则是自己和自己不一致。深受康德和费希特的批判哲学影响,黑格尔亦强调认识者有一定的能动性,它能够使客体符合自己的认识,而不是被动地反映或符合认识的对象,犹如一块僵死的镜子一样。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写道:“意识发现,当知识发生变化时,对象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因为现有的知识在根本上是一种与对象相关连的知识。随著知识的改变,对象又转变为另一个对象。”为甚么当知识发生变化时,对象也会发生了变化呢?因为认识者和认识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
绝对者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某个时刻,自己和自己能够达成一致,不过随著发展的推移,在某个时刻,自己和自己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自己与自己不一致,是错误发生的时刻,但亦是推动自己不断努力,以达到自己与自己一致的时刻。通过一致和不一致不断循环往复地交互规定,绝对者自身推动著自己不断发展。当绝对者自己与自己的不一致时,有可能被看作是缺憾,但实际上却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绝对者把错误、不一致、非存在纳入自己的体系之内,作为自己的发展环节,并以此推动自己运动时,虚假的东西就不再是虚假的。
绝对者作为真理与错误的对立统一体,它把真理和错误牢牢地拥入自身之内,并把两者规定为推动辩证运动的必要设定。在绝对观念论的语境中,绝对者根本不需要引入外在的施动原因,仅凭著自己与自己的一致和不一致的交互规定,便能够自己推动自己。在这个意义下,绝对者的确是“一”,不过是一个具有内在差异的同一。如果说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主体只是与自己的规定打交道,则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由始至于不也是绝对者自己跟自己玩游戏吗?
参考资料︰
《精神现象学》,[德]黑格尔著,先刚译
《先验唯心论体系》,[德]谢林著,石泉译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真相”和“真理”概念〉,先刚
〈什么是黑格尔的科学〉,倪剑青
〈黑格尔的“绝对”概念〉,倪剑青
〈黑格尔对“自然的意识”的批判〉,高桦
_________________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