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在孤独、贫穷中死去,迟到一百年才被发现的诗人
十九世纪的欧洲,有三颗文化界耀眼的新星在德国南部城市符腾堡的图宾根神学院升起,他们就是著名的哲学家谢林、黑格尔和诗人荷尔德林。黑格尔和荷尔德林是同届同学,两年后,十五岁的谢林也进入了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很快,三人就成了宿舍室友兼同窗好友。三人毕业后,众所周知,谢林最早在哲学界打响名堂。谢林在年轻时深受费希特的“知识学”(Wissenschaftslehre)影响,而且也和费希特的哲学旨趣一样,致力于寻求人类知识中的无条件的本原。
谢林:“绝对无差别的同一”既非观念,也非实在,而是两者的统一
稍后谢林写下了《对我的哲学体系之陈述》(Darstellung des Systems meiner Philosophie)这部作品,更显示出谢林对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充满自信。的而且确,单看这部作品的名称也能够感到谢林当时在哲学界的风头应该是一时无两,因为在当时其实没有什么人有自信和胆量把自己哲学作品的名字命名为“对我的哲学体系”的表述。
另一方面,黑格尔也开始蕴酿自己的哲学思想,后来他更发表一系列重量级的哲学作品,风头更盖过了自己的好友谢林。相比起谢林和黑格尔,荷尔德林无疑是三人之中命运最为不幸的那个。
腓特烈・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在德国南部的内卡河边的小城。荷尔德林和很多著名的德国诗人,如维兰德(Christoph Wieland)、施莱格尔兄弟(Brothers Schlegel)和尼采一样,出生于牧师家庭。荷尔德林的生父和继父,分别在他两岁和九岁时死去。幼年丧父的荷尔德林由母亲和外祖母抚养长大。荷尔德林的母亲非常希望荷尔德林能够子承父业做一名牧师,所以他被送到图宾根神学院学院。
不过荷尔德林对图宾根神学院所教导的陈旧基督教信仰体系非常反感,感到在这里到处都是充斥著“不健康的空气”和“腐烂的垃圾”。如果不是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他一早就跑掉了。后来荷尔德林在图宾根神学院结识了谢林和黑格尔,这成为了他人生当中的一个转捩点。这三位神学院的大学生对当时灸手可热的康德批判哲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哲学。他们不单热衷于研究康德哲学,而且也醉心于诗人克罗普施托克(Friedrich Klopstock)、狂飙突进运动文学运动(Sturm und Drang)的杰出代表歌德和席勒的作品。
稍后在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更直接震撼了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荷尔德林、黑格尔和谢林三人深受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影响,他们不仅关心革命的进展,而且还热情地拥护大革命提倡的自由、平等的理念。不过当法国大革命日益走向血腥和暴力时,大多数德国的知识分子对革命的热情开始冷却下来,有些人更对法国大革命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和见解。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人与自然的矛盾,黑格尔的德意志哲学大楼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责了大革命的“绝对自由”带来的是绝对恐怖,不过出于他的哲学方法,即对已发生的事物采取接受、批判、继而拔高的态度,黑格尔在批判革命破坏性之外,仍肯定了精神必须要走过这一个阶段。荷尔德林眼见大革命走上一条血与火的道路时,慢慢像席勒一样开始寄情于一种在观念思想和审美方式上的革命,希望以一种思想的革命代替血与火的革命,为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坦途。
1793年,尽管对神学院的教育极其厌恶,但荷尔德林仍以不错的成绩在神学院毕业。荷尔德林并没有如母亲的期望当一名牧师,反而选择了当一名诗人。不过要当一名诗人,除非拥有十分优厚的家底,否则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十九世纪的德国,要想当一名靠舞文弄墨为生的诗人,其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荷尔德林也和当时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常常靠著当家庭教师才能维生。事实上,当时的不少知识分子,例如费希特、黑格尔、谢林也先后当过家庭教师。不过由于家庭教师并不算是十分优厚的职业,只能刚好够糊口。因此,荷尔德林时不时还要靠母亲的接济。
虽然生活艰难,不过荷尔德林的文学才华并没有被埋没。荷尔德林的诗才备受席勒的推崇。后者更在由自己所创办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荷尔德林的诗作。不过生计始终是诗人的大敌,没过了多久,他又要重操故业,给一名银行家当家庭教师。在这个家庭里,荷尔德林和女主人相爱了。不过两人的爱情最终不可能有结果,这使得荷尔德林于1798年动身离开法兰克福。这次感情路上的挫折,对于年青的荷尔德林而言是个严重的打击。荷尔德林不单在求职路上不如意,在感情路上也举步维艰。
荷尔德林经朋友介绍,在霍姆堡的大伯爵府图书馆中任职,但过了不久,朋友因被指从事谋反活动而被囚。荷尔德林再次受到打击,精神状态经常处于恍恍惚惚。从1806年开始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他时而清醒时而混乱,所幸荷尔德林在精神错乱期间受到了一位好心的木匠照顾,一直住在图宾根内卡河畔的一座塔楼里。在这段时间,当他清醒的时候,便进行诗歌创作,这些诗歌人称“塔楼之诗”。1843年,诗人在孤独、抑郁和贫穷之中死去,结束了悲惨的一生。在他死后的近半个多世纪,荷尔德林的影响甚微。人们对他的印象只是出版过《许佩里翁》(Hyperion)、崇拜古希腊文化和翻译过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一些作品而已。
不过随著后世不少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努力,荷尔德林在现今日渐受人重视,狄尔泰(Wilhelm Dilthey)、海德格高度肯定荷尔德林的文艺思想。狄尔泰通过编纂荷德德林的文集、书信、作品和手稿,希望能够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引起对荷尔德林的文学创作的兴趣。狄尔泰指出荷尔德林的《许佩里翁》有很深刻的哲学思想,荷尔德林在小说中表达出“万物一体”的思想,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一部宣告哲学思想的文学作品。
狄尔泰把《许佩里翁》视为哲学小说的新表达形式,而且还看见到这种哲学小说的形式在后来的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得到了最极致的发挥。事实上,尼采本人在中学时期便迷上了荷尔德林的作品,甚至曾在一篇作业中描述过荷尔德林。对于《许佩里翁》,尼采也不止读过一次。
可能有人认为荷尔德林的影响力仅限于文学上,在哲学上并没有多大的建树。而且谈到哲学,荷尔德林的锋芒大多被谢林和黑格尔盖过。不过直到1961年荷尔德林的哲学残篇《判断与存在》(Urtheil und Seyn)出版后,在德国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德国学者迪特・亨利希(Dieter Henrich)认为荷尔德林这篇文章对于理解当时的德国观念论哲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资料:
苗力田译编,《黑格尔通信百封》
_________________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世界。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