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艺术:对大众文化的嘲讽、耻笑
普普艺术是我们最容易接触到的艺术流派,彩色的玛莉莲梦露、重复的金宝鸡汤、色彩缤纷的毛泽东等等的作品观众耳熟能详,普普教父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名字更加广为人知,身为艺术家但知名度毫不比歌星、影星逊色。从沃荷的作品中可见普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大部份普普艺术取材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以批量生产的商品作为主导,加上以大量广告推广刺激消费欲望。
普普艺术被认为是对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挑战,以一些符号意象做创作主轴,并利用非个人化的处理手法。普普艺术再次揭露艺术世界问题并支持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创作,因此也被视为达达主义的延伸。但这股艺潮初冒起时并不获好评,抽象表现主义的艺评家罗森柏格苛刻地批评这股艺潮:
“与抽象表现主义比较,它唯一的好处,就是因为这种虚像艺术较容易做出来。直到用尽为止,他们只是反复地使用它的修辞而已。”
普普艺术纵使在艺术界受到严苛的批评,但这个艺术运动却在大众媒体上获得民众欢迎。
有别于早期的艺术流派与思潮,普普艺术拥抱大众文化,作品取材于大众化、低成本、批量生产的商品,以及传播性极高的影像,如历史人物头像。普普艺术把焦点聚落于大众文化所衍生的消费文化和都市文明。藉著高度重复的图像讽刺消费主义下的现实生活。
若我们追溯普普艺术的起源,普普艺术一词其实源自于1950年代中期由伦敦艺评家劳伦斯.艾洛威 (Lawrence Allowey)所创用,并由英国艺术家理察·哈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所定义。理察·哈密尔顿在1956年已经把“POP”的字样加入“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变成如此的不同、如此的有魅力?”作品当中,并把“普普”定义为面向大众而设计的,转瞬即逝的,可随意消耗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企业的。
普普艺术作品并没有一定的表现方式,重点是刻画或反照大众文化内涵。如绘画商业插画出生的安迪·沃荷喜欢运用绢印技法及大胆颜色制造出猫王、玛莉莲梦露等的肖像。画家罗伊.李奇登则喜欢把现成影像如单格漫画放大。
于同时期,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于普普艺术的艺潮,同样运用大众文化形象展开创作及讽刺资本主义,如法国的新写实主义、德国的资本写实主义、前苏联的苏联普普艺术等等,普普艺术热潮随社会变化而衰退,但在运用大众文化手法进行创作的艺术仍然以不同形式持续尝试。
同01哲学一齐【艺潮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