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酷|克服恐惧于狭缝中自由飞跃 我们都曾经是“Parkour人”

撰文: 叶诗敏
出版:更新:

这不是一个关于跑酷(Parkour)运动员的故事。
仿佛是童年飞簷走壁武侠幻想的延伸,或是荷里活动作电影俐落的追逐镜头,重现于现实生活中;一个个敏捷的跑酷身影,以优美的弧度驰走在城市建筑之间。
锻炼不一定是为了考取功名。香港跑酷界没有竞赛没有冠军,我们说的是跑酷爱好者的故事,关于自由与恐惧。
记者:叶诗敏 摄影:曾梓洋

在网上搜寻“香港”与“跑酷”,找到了香港跑酷移动艺术协会,认识了全职为特技人的会长Daniel。

跑酷即Parkour(或Le Parkour),又称为飞跃道,常被归类为是一种极限运动,以日常生活的环境为运动场所。它并没有既定规则,将各种日常设施当作障碍物或辅助,在其间跑跳穿行。

香港跑酷移动艺术协会会长Daniel,全职为特技人。(曾梓洋摄)

他接触跑酷没什么曲折离奇的情节,12年前与朋友在家看到跑酷的影片,其中一个动作叫“Reverse”,二人胆粗粗走落公园试做,试着试着做到了,又试做其他动作,便开始了玩跑酷。

问他为什么看完影片会想试,他爽快地答:“觉得会做到,同埋几型。”

形形色色刺激的极限运动,为什么是跑酷?“因为我只需要一个身体,就可以去到不同的地方玩。”

Daniel坦言试过踢波拗柴后照单脚练,“阻不到你的,你想玩的话。”(曾梓洋摄)
不少人误解跑酷是“跳天台”,其实跑酷是突破限制,快速而安全越过眼前的障碍物。(曾梓洋摄)

后来,他与友人想找多些人一起玩,找到了香港飞跃道协会,“当时有个活动但要满18岁才能参加,找到另一个团体,在观塘体育馆聚集廿多卅人,玩下玩下大家熟了,便成立香港跑酷移动艺术协会。”于是素未谋面的人陆陆续续加入,包括另外两名被访者Samuel和Jerry。

访问这天我们在旧屋村内的公园集合。(曾梓洋摄)

印象中的跑酷是“玩命”运动,飞跃大楼与大楼间隙、或如蜘蛛人般攀上高墙,或在扶栏间旋转,每个动作都看得人胆颤心惊。Daniel对于途人既担忧又不屑的眼神绝不陌生,除了保安会制止,途人也会呼喝他们。

“Parkour人不怕高吗?Parkour人都会怕高的。”中三生Jerry说跑酷的奥义是克服恐惧。(曾梓洋摄)

跑酷的真正挑战是自由

跑酷的自由,与我城的刻板印象对立。他们真正挑战的是标签和制度,假如理解背后精神,其实是探索潜能的哲学。

Daniel解释:“我们有种东西叫‘Parkour眼’,望出去见到个距离,不用量度都知跳到。练好后便会有信心,一定会做到。”他笑言别人不知情,“就好惊嘅其实”。

难怪示范跳跃动作前,他们3人总会交头接耳讨论该怎样跳。问他“Parkour眼”是怎样练成的,熟练的法则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不断试不断练,直到掌握距离感。

“飞跃”寓意“自由”,但我城诸多掣肘,狭缝中如何自由地飞跃?(曾梓洋摄)

Daniel平时会与团员到室内场练体能,或到公园练习。这天记者拍摄他们到屋邨内公园训练,他与Jerry提议在一米多高处跃下,再跨越栏杆跑回平台。当他们预备飞跃时,眼神凝视远方,双脚左右交替了数下,便深呼吸往下冲。一跃,身体在空中划过,稳稳着地一刻即向前冲,单身支撑跨过栏杆,流畅俐落。

Parkour视角也教人如何看待空间与物件。(曾梓洋摄)

“有信心一下去跳,就会跳到。通常跳之前,会摸一摸两边障碍物、地面的质感,先做动作便最安全。”跑酷不只是训练技巧,还要有足够体能才能避免受伤。

跨越障碍物去一个目的地,可能都是正正常常过马路般,但我们给人感觉是“黐线佬”。
团员Samuel

有人循规蹈矩地生活,在路上看到墙壁、石壆自然绕道而行,可是这班人偏喜爱打破框框,走跳自己的路线。中五生Samuel笑言:“跨越障碍物去一个目的地,可能都是正正常常过马路般,但我们给人感觉是‘黐线佬’。”

团员Samuel坦言每次的进步都是突破极限。(曾梓洋摄)

室外先有危机感 “跑酷不是揾命搏”

“我自己觉得唔算黐线,我们是有十足把握才会跳下来,把握是来自我们平时训练累积而来,所以我们每做一个动作,不是拎条命去搏,而是经验同平时训练成果”,Samuel续说。

你要知道点样跌。
Daniel

资历较深,身兼特技人的Daniel坦言细个“唔知死”,也有在高楼大厦间跳来跳去,“其实接触Parkour之后,反而会觉得做嘅嘢危险咗,因为认知得多了。”

他们强调跑酷是克服恐惧和突破限制。(曾梓洋摄)

室外是很容易受伤,惟不在室外又缺少了危机感,他们因此要平衡练习地方,“在室内练好一个距离,好安全跳到,但室外未必跳到的,因为见返个危险感。”Daniel指由室内转到室外跳,要调整距离。

旁观者怒目而视,生怕看到“死亡直播”画面,其实他们比你所想更懂得怎样保护自己。

爱上跑酷的刺激,在险境追寻挑战得记住“第一戒”,“你要知道点样跌”Daniel说。

“你要谂埋向后跌、向前跌,手要按着什么,向后跌要怎样落。”跌,都是一门学问。

在险境追寻挑战得记住跑酷“第一戒”,“你要知道点样跌”。(曾梓洋摄)

即使是公园一成不变的游乐设施,在他们眼中都是大展身手的练兵路线,练习时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爬高爬低试位,极其专注。偶尔他们走到同伴身旁,看一会,便说说自己的感觉,找出不同落点和路线,听者便把动作再调整一点。

因为着地时要用手按住平地或障碍物借力,他们的手心都被磨损了,看到掌心、手肘的血痕,摄影师也不禁问是什么驱使年轻人坚持下去,“爱定责任?其实只是因为好玩,哈哈!”向我们展示满手伤痕的中三生Jerry说。身旁的Daniel补答,玩跑酷是挑战。

“路人会话‘危险呀!唔好做呀,跌死你呀’,你可以敷衍下,又可以跟他们解释技术成熟,没问题的”,Daniel说。(曾梓洋摄)

一个人坚持也可以,一群人就更加好玩。没有规定也没有利益关系,大家只是想找同好一起玩,跑酷的点点线线把这些人连在一起,为了同一件事锻炼。

跑酷在香港没有比赛,Daniel坦言这样也许更好,没有制度、评分局限,便“不会限死个动作”,因为跑酷中一个动作有很多变化。“没有比赛,没有点先为之劲,其实好自由,你学到什么便是你的东西。”

Daniel笑言:“可以旁边睇,鼓励唔好嘈,反而仲危险。”他指如果有信心去做动作,“一下就去咗。”(曾梓洋摄)

“每次都系克服一样嘢”的奥义

Jerry分享说,Parkour有很多不同风格与变化,像是有人本来练习武术,便会比较多空翻和转体,“又或者有人玩滑雪再来玩Parkour,他的空翻我是看不懂的,转完之后我都不知道他做什么,我觉得是几有趣的,没有限制。”

那份解除障碍、束缚以及恐惧的热诚,同一条路线喜欢怎样翻就怎样跳,一切在乎个人选择,是他们追求的自由。

然而,具难度或有危险的练习,需要不同的能力,爬往高处、跳跃、在不稳定的表面上走动等等,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克服恐惧。

“挑战嚟嘅其实。”擦损当等闲事的Daniel说。(曾梓洋摄)

跑酷的哲学没有书籍教材,全是从过程中领悟,“玩Parkour要克服恐惧,见到高位惊㖞,咪唔好跳住,低少少跳下先,慢慢加上去,就会慢慢克服个高度,由低做起。”

“吓?9个月已经跳成咁。”我惊讶中五生Samuel只接触短时间便跳得有板有眼,他率直回答:“可能我比较勤力啩。”然后把视线移到他手前臂,假如要形容,我会形容为“花晒”。看着那数条“新鲜”的血痕,问他为什么喜欢跑酷,原因简单直接,“因为有满足感。”

“Parkour人”能够用不同的视角去欣赏建筑物和都市的轮廓,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一面墙、一条栏杆可以有什么用处。(曾梓洋摄)
“同一条路线都有不同变化,这是跑酷好玩的地方。”他们说。(曾梓洋摄)

“每次都是克服一样野,在这个高度跳下去、每次跳远一点到障碍物,都会有恐惧,心里面会有把声话你知要收一收、逃避。”Samuel说。

其他运动要苦练,一个动作重复做几十次,练习跑酷更像一重重的修炼,克服人生障碍的修练途径。每次跳出去尝试,都有其未知数,比起受伤的痛感,阴影与恐惧是无止境的。

人们只看到危险的一面,其实每一厘米的点与点,如何面对恐惧、思考自己的选择,无论是肉身或精神上都在超越自己。

练习跑酷像一重重的修炼,每次跳出去的尝试都有其未知数。(曾梓洋摄)
“钟意无拘无束周围走、周围爬,比较自由,冇嘢拦到你。”才接触跑酷9个月的Samuel说。(曾梓洋摄)
玩Parkour的初心,就是不想有东西限住自己。
团员Jerry

跑酷作为生活和城市建筑的一部分,同一条路想怎样走便怎样走,想打后空翻或踩墙跳起便做。“条路自己拣”——记者如此总结一句话。他们之中有人点点头:“这也是我玩Parkour的初心,就是不想有东西限住自己。”

【后记】
孩童时期,其实我们都是这样看待每一个游乐埸,小孩没意识地玩跑酷,爸爸妈妈也都只顾闲聊,他们没有理会,但孩子玩的是跑酷;爬往高处跳下、跨过栏杆、跑上墙边、挑战爬上更高的地方。
后来,我们就停下来不玩了,你害怕受伤、害怕高、害怕未知,被障碍物与社会规则囚缚,不再依自己想法去“玩”。
可是,我们其实都曾经是“Parkour人”。

“练住伤、伤住练,其实最主要是开心,同班朋友一齐练。”Daniel说。(曾梓洋摄)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