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年纪大血压高无所谓?医生传授6大生活习惯贴士控制血压

撰文: Heho健康
出版:更新:

台湾有将近一半的老年人口患有高血压,但有传闻提到,随著年龄增加,长辈的血压标准也可以一并放宽。这让许多人误会,“年纪较大,便可以放任血压升高没关系?”事实上老人血压控制应该更严格,务必谨遵医嘱服药!而针对有些不爱吃药的长辈,则可尝试养成6大健康生活习惯来控制血压。

冬天普遍低温,容易好发心血管疾病,今年虽然是暖冬,白天气温较高,但日夜温差大,仍得小心相关风险。若想避免脑中风、心肌梗塞等状况,日常控制好血压是相当重要的事情。然而台湾每4个成人,就有1人有高血压,而长辈罹病的风险更是接近半数。

调整6大生活习惯控制血压

+4

什么是高血压?正常血压的范围是多少?

恐怖的是,高血压被称作“隐形的杀手”,病人往往暴露在风险当中而不自知,因此正确认识健康的血压范围非常重要!台湾国泰综合医院心脏内科主治医师陈玠宇指出,正常人血压收缩压应小于120毫米汞柱,且舒张压应小于80毫米汞柱(两者皆须达标)。

陈玠宇补充,若民众在诊间量测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只要有其中一项数值超过,即为高血压;介于中间者则称作血压偏高或高血压前期。

不靠食药都可以降血压的15个方法(按图 👇👇👇):

+41

相关文章:【高血压】益生菌、午睡助降血压 食药以外血压自然降的15个方法

破解谣言!年纪愈大,更不能放宽血压标准

另外,坊间也有一个说法,造成许多长辈误解,以为年纪愈大,血压控制就可以愈宽松没关系。陈玠宇回答,年纪较大的老人家,更应该严格地进行血压控制。近期针对60-80岁华裔族群有许多跨国研究,证实血压控制在110-130毫米汞柱对比130-150毫米汞柱,前者可减少近3成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更仔细地说,死亡风险将减少2成、脑中风减少4成,心脏衰竭减少5成。

对于高血压的迷思与误解,往往带来严重影响。陈玠宇分享,过去曾收治一位台湾高龄82岁的奶奶,平常有三高问题,虽然在诊所有拿慢性三高的药物,但时常有漏吃或忘记吃的问题,因此平常血压往往飙破160毫米汞柱。但她曾在社群媒体上看见年纪愈大血压可以容忍愈高的讯息,年龄加上自己已经年过80,便以为这是可容忍的血压范围而不以为意。

直到某次半夜起床上厕所时忽然胸痛、冒冷汗几近晕厥,被家人紧急送医治疗,检查发现竟是急性心肌梗塞发作,经紧急心导管支架手术处理及严格控制血压、血脂及血糖,终于恢复稳定的生活。经过这次事件,奶奶才再也不敢听信互联网谣言,从此遵从医嘱乖乖吃药。

相关文章:高血压|日吃2片朱古力学呼吸 10个小贴士降血压蒜点食最有效?👇👇👇

+6

注意居家量血压的数值,在家超标就危险

因此,控制好血压成为当今刻不容缓的议题。陈玠宇提醒,民众平时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某些高风险族群甚至必须更严格控制收缩压在120毫米汞柱以下,近期发生中风病患者则可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剂的病患,则建议维持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另外,陈玠宇指出,病患也应养成居家量血压的习惯,台湾高血压学会及心脏医学会皆建议,量测血压应把握基本“722 原则”,也就是1周量7天,每天量早晚2回,每回量2次(每次间隔1分钟),若有心律不整则需每回量3次。

陈玠宇指出,要特别注意的是,民众可能有时在医院血压为正常标准值,但在家偶尔有超标的情形,这样的状况被称为隐匿性高血压,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机率会比在医院量测超标者更高,增加约2倍。因此务必记得,平日在家有量血压习惯很好,但若居家平均血压超过135/85毫米汞柱(欧洲)或130/80毫米汞柱(美国)也是高血压,并非只有在医院有异常才算。

▼生姜红茶:功效及做法(按图了解👇👇👇)

+5

相关文章:高血压|下腹凉浸浸因血压高?肌肉少致血循环差1杯姜茶+2式降压

养成6大生活习惯,血压药不见得要吃一辈子

陈玠宇发现,有些长辈忽略的控制血压这件事,原因可能与不爱服药有关,自己也常遇到民众询问,血压药是否得吃一辈子?答案取决于自身生活习惯及饮食是否能有效调整,只要成功调整6大生活习惯,让血压降到合理标准范围内,便不见得需一辈子服用药物。做法如下:

1. 每减少1克钠盐摄取,平均可减少收缩压2.5毫米汞柱。
2. 每减重1公斤,可减少收缩压1毫米汞柱。
3. 多蔬果、少脂肪的饮食方式,可减少收缩压10至12毫米汞柱。
4. 规律运动可减少收缩压3至7毫米汞柱。
5. 减少酒精摄取可减少收缩压2至4毫米汞柱。
6. 戒烟可使血压维持稳定,减少浮动。

高血压并发症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一旦当严重并发症产生时,往往病患已发生心肌梗塞或中风,甚至死亡。平常养成规律量血压的习惯,一旦发现血压上升无法在短时间内回复,需适时辅以药物控制,并调整生活型态及饮食。切勿听信谣言或以为在医院正常、居家量测超标没关系,如此才能避免风险。

延伸阅读:

没感冒却咳不停!胸腔科医师:慢性咳嗽原因百百种,冬天春天病因大不同

【本文获“Heho健康”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