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天气热晕倒不一定是中暑!气温超30℃恐增急性冠心病风险
一如往常炎热的夏天,晴空万里,碧蓝的天空下,灼人的阳光稍微晒久了一些,皮肤就开始感到刺痛。台湾国泰综合医院心血管中心心脏内科主治医师苏彦伯表示,某日中午时分,远方传来了救护车的声响,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在公园运动时突然昏倒,而被送到了急诊室,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梗塞,若不治疗有高达3成以上的死亡率,非常危险。
所幸启动紧急心导管手术,老先生阻塞的心脏血管顺利地被打通并放置了血管内支架,经过2周密集治疗后,终于出院。
相关阅读:心脏病|盘点心肌梗塞9大前兆 3方法预防低盐饮食、控制体重👇👇👇
夏季气温超过30℃时 发生急性冠心病的风险会升高
上述个案的太太忧心的询问医师:“人家说心肌梗塞都是天气冷、寒流来的时候才会发作,怎么我老伴会在夏天的时候发生呢?我还以为是天气热中暑昏倒。”苏彦伯指出,心肌梗塞,或是急性冠心病,通常是因为供应心脏养分的冠状动脉,因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抽烟等原因逐渐的退化,产生斑块堆积在血管内皮中造成阻塞,进而造成心肌的缺氧和胸闷胸痛的症状。
苏彦伯说明,日积月累的斑块若不幸造成冠状动脉血流的急性阻断,甚至可能会造成休克或猝死的情形。一般而言,冬季气温度骤降,容易造成血管收缩甚至是痉挛,这时原本狭窄的血管会变得更严重,而引发出急性的症状,这也是为什么社会大众普遍觉得心肌梗塞大多发生在天气冷的时候。
确实,根据国内外的流行病学研究,冬季是心肌梗塞好发的季节,但是在另一方面,当夏季气温特别高的时候,因为急性冠心病而至急诊的人数一样是随著温度的上升而变多:在夏季气温超过30℃时,发生急性冠心病的风险会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31.5℃,风险会增加接近三成;每上升1℃,整体的死亡风险会增加3%,倘若病人同时伴随高龄或是糖尿病,过高的温度更会增加因为冠心病而死亡的风险。
猝死前有哪十大前兆?点击下图看清👇👇👇
相关文章:【心脏病】10个猝死前先兆 血压高或胸痛出汗属高风险
为何高温会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上升?
苏彦伯解释,学理上来说,温度上升会导致血液的黏滞性增加、胆固醇上升、血管内皮受损,进而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高温造成的体液减少更会加重上述的现象,过度的脱水在某些病人身上甚至会发生低血容休克、或是因电解质不平衡而发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高温,相当多的研究也发现处在忽冷忽热过高的温差(大于 8.5℃),或是缺乏空调而持续焖热的室内环境下,都一样会增加急性冠心病发生的风险。目前台湾的天气常常趋于极端化的型态,气象播报不时有破纪录的高温或是日夜温差变化剧烈的情形,苏彦伯提醒,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要特别小心。
苏彦伯进一步指出,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状主要是胸闷、胸痛,疼痛可以连到肩膀、后背、或是颈部,同时伴随头冒冷汗、喘不过气等等,严重时会造成低血压休克、甚至是心脏发生心律不整或心脏停止而昏厥或猝死。
相关文章:心脏|血管粥状硬化不只因肥胖而起 4大原因致病 年纪大为其一👇👇👇
有抽烟习惯、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或洗肾患者、高龄等都是属于高风险的族群。建议高风险的病友们,在天气炎热时务必多留意气象预报,于高温警讯时避免外出做剧烈的户外活动,有需要出门时,必须做好遮阳避免阳光直晒,同时注意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补充避免脱水(若本身有心脏衰竭或是肾脏病的患者,水分调控要更加谨慎,请询问专业医师的建议)。
苏彦伯提醒,室内环境尽量保持凉爽通风,若室内温度过高时,最好还是要有适度的空调,空调的温度最好设定在26-27℃上下,不但省电,而且可以避免室内室外的温差过大,反而造成不适甚至是增加急性冠心病的机会。倘若真的有疑似急性冠心病的症状发生,还是建议尽速到医院检查,以免错过治疗的黄金时间。总而言之,避免环境气温大幅度的变化所造成的压力,也是避免心血管发生意外事件的关键要素之一。
延伸阅读:
【本文获“Heho健康”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