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否超越新冷战铁幕?

撰文: 祁宾鸿
出版:更新:

10月15日,中共二十大首场新闻发布会登场。对于中方如何应对中美两国在竞争中带来的冲突和风险,新闻发言人孙业礼表示,能否处理好中美关系,是两国必须回答好的世纪之问。其指出,未来50年,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孙业礼强调,事实上,中美利益已经深度交融。2021年,中美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7,500多亿美元(约5.8万亿港元),同比增长28.7%。中美经贸合作支撑了26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当今世界有许多挑战需要两国合作应对。国际社会普遍期待中美两国发挥引领作用,承担大国责任,稳定双边关系,推动全球合作。

回顾中共建政之初,毛泽东曾提出“一边倒”的外交主张,为中国争取到了大量来自苏联的安全挹注与产业扶持。然对毛泽东来说,“独立自主”才是其外交思想核心,故面对中苏关系的逐渐变质,其又提出了60年代的“两个拳头打人”、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逐渐远苏亲美,希冀能为中国争取最大的国际空间。

多年以后,国际格局已变,美苏冷战结构不再,多极化趋势日渐显著,中美互动也渐成国际关系主轴。但毛时期确立的维持独立自主、争取最大国际空间,仍是中共一路走来的对外政策底色,并且贯穿了今日的中美互动。二十大之后,面对愈发汹涌的国际变局、愈发震荡的中美关系,中共的回应之道至关重要。

2021年11月16日,中国北京一个商场的电视播放美国总统拜登(左)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右)举行视像会晤的画面。(Getty)

“东升西降”下铁幕再起

聚焦习近平十年,中共肩负的对外重担,并不比毛时代轻松。1949年的中国百废待举,解决挨饿、避免挨打是首要目标;2012年后的中国,其大国地位无庸置疑,却面临美国愈发强烈的围堵与狙击。而造就此一局面的关键,还是中国在超克“挨打挨饿”后的持续发展,导致美国为求逆转“东升西降”趋势,逐渐重回冷战时代的阵营对抗思维,拉起了舆论、地缘、产业的重重铁幕。

首先是舆论的铁幕,自中共2014年推出“一带一路”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便持续炮制“新殖民主义”的舆论议程,希望阻却各国参与;与此同时,伴随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深化,西方开始大肆炒作新疆“种族灭绝”叙事,除了意在填补西藏之后的“中国人权问题真空”,也暗藏离间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政治目的。当然从结果来看,上述两大努力皆是功败垂成。

然而舆论战的目的并不仅是为了离间,更是为了动员。借由形塑“中国威胁论”,美国成功在“印太战略”的旗帜下,组建了几重区域建制,拉起地缘铁幕,包括美英澳“AUKUS”、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涵纳印度与东盟国家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等。

5月23日,日本东京,美国提出“印太经济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拜登、岸田文雄、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出席启动仪式。(AP)

上述组织与机制,皆带有明显的围堵中国底色,并也吸引到区域国家参与,故美国的动员不可谓不成功。然而国际关系的底层逻辑还是经济与军事实力,故尽管不少国家卖了美国面子,却碍于自身同中国的密切互动,而无法真正在中美间彻底选边,其与中国的贸易额甚至还持续成长。由此结果来看,美国的地缘铁幕看似壮观,实则满是漏洞。

而华盛顿对此亦是心知肚明,故为阻断中国的发展趋势、迫使各国与中国有所“脱钩”,美国拉起了产业铁幕,尝试从芯片、贸易战、制裁等角度狙击中国,孟晚舟事件亦是手笔之一。平心而论,此一努力虽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奏效,却必然会是漫长的持久战。

此外,虽说美国复制“地缘铁幕”的努力未竟其功,台海局势却由此再起波澜,甚至让意欲推动“国家正常化”的日本,有了扩军与修宪的口实,诸如安倍晋三等保守派政治精英便屡次语出,“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

简言之,眼下的中国身处“东升西降”的时代变局,面临了过去罕有的新挑战:美国虽无法以舆论战彻底围堵中国,却正在阻止中国获取与其综合国力相匹配的话语权;虽不能以产业战彻底击溃中国,却不会停下绞杀的尝试;虽未必能成功组建印太北约,却已挑动了台海局势,并让日本跃跃欲试。

2022年9月26日,美国副总统贺锦丽(左)为出席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国葬访日,与日本现任首相岸田文雄(右)在位于东京的迎宾馆赤坂离宫会面。(AP)

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心

而面对美国祭出的撕裂式对外政策,中国回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主张,并寄望以此超越阵营对抗的零和思维。

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一词,指出国际社会正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各国必须同舟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创建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更美好的地球家园。2013年3月,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是其首次面向国际社会,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其中,“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可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核心,既对中国提出了自我期许,也是对国际社会发出呼吁。

首先,“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一句,继承了毛泽东维持独立自主、争取最大国际空间的两大对外政策主轴。国际社会必须洞悉“中国对领土主权的合理关切”,也就是无论大国政治如何博弈变化,中国都不会再做他国附庸、也不会容忍他国势力干涉内政,甚而在中国内部煽动分裂、制造半殖民地,香港如此、台湾亦然;与此同时,中国也将铭记“各国都有各自的合理关切”这一道理,并以此立身国际社会、与各国展开友善互动,一如习近平曾多次引用的毛泽东名言:“所谓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

以俄乌战争为例,中国之所以不参与对俄制裁、对联合国的谴俄法案投下弃权票,是因其明白战争的爆发,源于北约与乌克兰长期忽视了俄罗斯“对国家安全的合理关切”,而制裁与谴责对解决问题并无实质帮助,反会加剧双方对峙;但中国也不会承认俄罗斯推动乌克兰“四地入俄”的公投结果、更不会选择军援俄罗斯,因为俄罗斯同样忽视了乌克兰、乃至国际社会“对主权完整的合理关切”。

2022年10月10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基辅发动袭击,一名医护人员经过基辅街上一辆正燃烧的汽车旁。(AP)

而“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一论述,则是中国迈入大国之林后,为因应新身分而生的对外主张,“一带一路”的推动便是典型实践。对中国来说,围绕“一带一路”的诸多工程项目既要合乎本国产业链规划、交通运输的实质需要,更要符合当事国的意愿与实务需求,例如中巴经济走廊,既为中国搭建了由新疆直通印度洋的通道,更有助改善当地交通运输、基础民生。

当然,“一带一路”项目亦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的展现。中国深知亚非拉各国对“大国干涉”的顾虑,故从不以“选制改革”、“整治政坛”作为贷款标准,更不要求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进行政治选边。故从美澳宰制的太平洋岛国、印度视为当然势力范围的南亚大陆、俄罗斯视作后花园的中亚,到美国的“拉美后院”,皆有国家参与“一带一路”。

简言之,十八大以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乃是承继了毛时期的维持独立自主、争取最大国际空间的既定主轴,在面对国力上升、美国铁幕围堵的时代变化后,为因应大国身分与责任,所提出的新时代对外政策,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议程同生共荣。

二十大之后,不论是台海、芯片或舆论狙击,美国发起的挑战料将更加猛烈;但与此同时,多极化的国际格局也或在大国政治激荡下加速成形。对中共来说,其再度来到历史的关键节点:是重回美苏时期的冷战对峙模式,掉入美国布下的零和博弈思维陷阱;或是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心,在维持中国独立自主之余、尽可能充盈与各国的友善互动空间。这一选择,将影响世界的命运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