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C919起飞、天宫领跑 还有它对美实现降维打击

撰文: 郑宁
出版:更新:

2015年,中国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吹响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号角。当时,C919尚未首飞,天宫空间站也还停留在蓝图阶段。十年过去,作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的航空航天装备,在追赶到并跑的过程中,绘制出一幅雄心勃勃又充满挑战的现实图景:C919的商业首航打破波音与空巴的双头垄断,飞机发动机的国产“中国心”长江1000A完成挂飞试验;中国天宫空间站建成,文昌商业航天基地正式启用;eVTOL成功让低空经济从概念变成现实......

航空航天领域是中美正面交锋的战场,惟大飞机的产能瓶颈、供应链依赖、适航认证等体系尚未完善,成为中国航空航天突围路上的现实考验。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在《The World China Made》报告中评价,“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部份成功’”,这也将给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留下更多可发展空间。

大飞机C919从首飞到出海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大型商业航线客机,C919从2017年首飞以来便被即予厚望。经历了7年的等待和实验试飞,2023年,C919正式投入商业使用。截止今年5月,C919已累计交付17架,全部是由中国东方航空等国内航司运营,累计承运旅客超过127万人次

订单饱满与交付缓慢 商业化进程中的双重挑战

在近期中美关税战再起的大背景下,中国暂停接收波音飞机,导致50余架波音737MAX订单搁置。波音公司首席执行官Kelly Ortberg坦言:“如果情况持续,波音或将这批飞机转售其他国家。”这一情况确实为国产C919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会,尤其中国商飞正在为C919的产能放量筹划第二条生产线,预计明年年产量可达30架,总装产能可达50架,后续将加速量产,在2029年提升至200架的水平

但C919目前仅几十架的年产仍然暴露了现实难题,即不足空客A320月产量的一半,无法在短期内迅速填补因退订波音飞机而出现的市场缺口。据航空租赁公司Air Lease Corporation董事长Steven Udvar-Hazy在2020年接受Simple Flying采访时估算:“假设一年能造30到50架C919。这在中国窄体飞机的需求总量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大约在10%左右”。该判断在2025年依然适用,产量不足令C919在中国的市场的占有率短期内仍难以撼动空巴与波音的主导地位。

+1

适航认证的地缘政治 大飞机国际化的核心困境

当前,C919的订单全部来自于国内航司,但2024年新加坡航展上,C919的“国际首秀”仍吸引了全球目光。欧洲最大的廉价航空公司瑞安航空更直接表示,若中国制造的C919价格具有竞争力,他们将毫不犹豫下单采购。

然而,在C919的“出海”之路上,目前仅获得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市场的适航认证,欧美的大门依然紧闭。在当前关税战背景下,被欧美认可已不只是衡量技术标准,而是国际航空话语权的隐形战争。正如航空咨询机构Endau Analytics创始人Shukor Yusof说:“没有FAA认证,C919永远只是‘中国特供’”。

面对瑞安航空对C919的关注,美国众议院“中国委员会”领袖拉贾·克里希纳莫西(Raja Krishnamoorthi)更在日前致信瑞安航空CEO,以“安全担忧”为由,施压其放弃采购C919的计划,甚至妄称中国商飞“与军方关系密切”,延续了2021年美国防部将商飞列入“黑名单”的政治操弄。这不正印证了适航认证早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地缘博弈的工具吗?

新加坡航展,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亮相海外。(视觉中国)

另外,自2021年开始,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就对C919展开实地审查,初期反馈积极。民航上海审定中心主任顾新也曾期待“C919在2025年取得欧盟认证”。但EASA执行董事弗洛里安·吉耶尔梅(Florian Guillermet)的最新表态却给乐观的预期泼了冷水:“至少需要3到6年才能完成认证。”这个时间表远超中国曾预期在2025年拿到欧洲适航认证的目标。航空分析师Li Hanming认为,监管机构的审慎态度虽属正常,但“政治因素显然延长了本应纯粹的技术评估过程”。

虽然参加新加坡航展对于C919具有里程碑意义,但缺乏国际认证注定会让C919的国际化之路崎岖坎坷。C919在新加坡亮相时,空中巴士商用飞机总裁Christian Scherer直言:“C919像空中巴士的窄体飞机,目前飞机制造市场规模足够大,欢迎竞争。”这句“欢迎竞争”并非傲慢与偏见,而是中国商飞在量产、国际化等方面都需要正视的现实困境。

进口与国产的4/6比:中国自主研发的备胎战术

今年4月,笔者曾走进中国商飞C919的总装车间,其中一个机棚内,工程师们正在对5架C919进行组装。这架国产大飞机的国产化率达到60%,但约40%的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包括航电、起落架、燃油系统等依然依赖美欧供应商。尤其“飞机的心脏”最核心的发动机仍采用由美国通用电气和法国赛峰合资的CFM国际公司的LEAP产品。卢比奥报告评价,C919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

不过,商业客机的总装集成本身就是全球化产物。中国商飞讲解员曾对笔者坦言,“我们中国不就是这样吗?他们越卡我们越能自组研发”,她解释,选择国外部件并非“无力国产”,而是“以性价比为优先考量”的商业选择:即使未来能全面国产化,仍会优先选用符合最高标准的全球部件,“关键是得有‘被卡脖子’时的替代能力。”

停放在中国商飞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的C919国产大飞机,后面十六个醒目的大字:“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即是对大飞机工程师们的激励,也诠释著在全球高端制造业竞赛中“中国制造”的中国精神。(新华社)

这个“替代能力”的希望也许就在于长江1000A国产发动机。这款原计划2016年交付中国商飞的国产发动机,虽然直到2023年才完成挂飞测试,预计到2027年可以投入商用;但首钢集团在2024年的一封公开信中透露,其研制的高温合金材料已通过极端工况验证,象征著中国在商用航空心脏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种使用海外进口、保留自主研发的“备胎战术”在中国军用航空领域已有探索,据此前报道,歼-20战机已用国产替换俄制,换上两具中国自制的涡扇-15发动机进行试飞。而正在研制中的C929宽体客机,据中国商飞内部人士透露,未来将向国产率100%迈进

飞向太空:100%自主化的中国航天

如果C919是中国航空工业“起飞”的象征,那么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突破,则展现了“中国制造2025”飞向太空的目标和雄心。从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到火箭发射频率的激增,再到商业航天基地的启用,中国航天科技早已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跃升,成为继美俄之后的航天强国。

天宫空间站:技术封锁下的十年逆袭

2022年,在距离地球400公里外的太空轨道上,“中国制造”的机械臂精准执行指令,完成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转位的“T字型”对接,17.9米的轴向全长创下了单体载人航天器的记录。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建成,让中国成为除美俄以外,唯一一个拥有自主载人空间站的国家。

天宫不仅是太空实验室,更是中国打破技术封锁的最好证明。2011年的“沃尔夫条款”(Wolf Amendment)将中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合作之外,同样是那句“越卡越自主”,中国航天仅用十年就完成了“技术受制于人”到“天宫空间站100%国产化”的跨越。一年多以来,神舟十八号、十九号、二十号乘组的连续成功发射,亦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太空驻留能力,尤其神舟十九乘组以9小时6分实现了人类航天史上最长的一次舱外活动。天宫空间站开展的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航天医学等领域的1000多项实验,部分科研项目成果在产出效率上已与国际空间站持平甚至超越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飞船进行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天宫”汇聚中国航天科技,图为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聂海胜在中国太空站工作。(网上图片)

国家队+民营企业的双轨竞速

除“国家队”主导的载人航天外,另一场商业航天革命亦在海南文昌上演。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发射次数突破50次,其中民营航天企业银河航天实现“一箭22星”发射,将单公斤发射成本降至5000美元以下。同年,文昌商业航天基地累计发射次数位列全球第二,成为中国低轨商业航天产业的核心枢纽。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航天发射频率从2015年的19次跃升至2024年的64次,发射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中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航天发射国。

这种“国家队+民营企业”的双轨模式,正在覆刻SpaceX的成功路径。但中国在可覆用火箭领域也的确还落后SpaceX大约五年时间,尤其长征九号的可重复使用次数也未突破两位数。卢比奥的报告中也指出:“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在有效载荷与成本效益上仍落后于SpaceX的猎鹰9号。”

海南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塔和其他主要设备经受住台风“摩羯”侵袭。(央视影片截图)

从无人机到eVTOL:90%占有率的降维打击

如果说中国商飞的国产大飞机仍存在重重困境、100%国产化的中国航天也不过刚刚开始“领跑”,那么一件看似简单的消费级产品——无人机,却为中国实现了在这一领域的“降维打击”。

当美国还对无人机的概念停留在“军用”时,中国已通过大疆(DJI)悄然占据全球商用无人机市场近90%的份额。要知道,最早发明无人机的是美国,却在民用产业化的竞赛中完全落败。2023年,中国商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已达1239.87亿元,应用在外卖、耕种、大楼外墙清洁等各行各业。另据中国民航局数据,截至2024年6月,全国实名登记的无人机数量突破187万架,取得执照的飞手22.5万人。

2024年,南京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首飞成功,也让中国以无人机为主的“低空经济”从概念变成现实。这一年,也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低空经济”的概念也被首次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而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中国无人机领域的成就几乎是依赖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驱动,反而比政策扶持的项目更具生命力。

美团无人机外卖福田口岸开通航线。(香港01 欧嘉乐 摄)

01实测|福田口岸无人机外卖VS外卖员派送 同时落单边个来先?

01实测深圳市内“打飞的” 香港发展低空经济还差哪一步?

01直击|顺丰丰翼无人机创智慧物流新模式:送件到长洲最快24分钟

回望“中国制造2025”的十年之路,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超耐力追赶,靠的从来不是产能与量的堆叠,而是脚踏实地坚持守住“安全红线和底线”。

从世界工厂进化到高端制造,外界对中国高端技术产品的安全性一直疑虑不断。但若了解中国的文化脉络,了解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内敛、骨气与民族自尊,便不难理中国大飞机、太空工程等项目一旦投入使用,往往展现出高度重视安全与品质的特点:能够拿到台前展示的产品,往往是经过反复打磨,力求万无一失的结果。就像上海商飞生产线上的十六个大字:“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这即是对大飞机工程师们的激励,也诠释著在全球高端制造业竞赛中“中国制造”的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