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不是国企独角戏:民企早已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基石

撰文: 应濯
出版:更新:

2015年中国政府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经过十年的持之以恒,已经结出果实,成功让中国制造业从中低端跃上中高端,产生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无论是第六代战机、新能源车、光伏发电还是宇树机器人、DeepSeek,都已说明中国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国企唱独角戏,民企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中国制造2025”从实施之初就鼓励民企参与。既是因为“中国制造2025”旨在改革开放语境下推动制造强国,是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下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产业升级,又是因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民营经济早已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基石。

2015年5月,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既然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便已说明市场和政府的各自角色边界,说明民企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参与者。

2016年10月13日,在深圳大族激光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拿着用激光切割而成的“中国制造2025”字样与李克强合影留念。(新华社)

2017年8月,时任总理李克强召开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50家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受邀参加,其中包括海尔、大疆、比亚迪等多位民营企业负责人。李克强主张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不断壮大,时至今日已经为中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决定“中国制造2025”的成功离不开民企参与。

经过十年的努力和坚持,“中国制造2025”已经给中国带来重大变化。2024年4月,《南华早报》通过资料数据梳理得出,过去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已实现新能源汽车、讯息技术等10个关键领域的超86%的目标。

从结果来看,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被视为在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升级中具有重要作用。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民营“小巨人”企业户数占全部“小巨人”企业比重达88.8%,销售收入占比达85.4%;制造业“小巨人”企业以82%的户数占比贡献了全部“小巨人”企业销售收入的90.6%。

2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新华社)

从2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同样可以看出民企在“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作用。

“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制造强国和科技创新,重点规划10个领域,包括:新一代讯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出席民企座谈会的企业家中,华为任正非代表的5G、比亚迪王传福和小米科技雷军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宇树科技王兴兴代表的机器人、韦尔半导体虞仁荣代表的芯片、共享集团彭凡代表的3D打印,都是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例证。

“中国制造2025”的成功离不开民企,中国今后的产业规划、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激发广大民企的活力与创造力。不可否认,多年以来,舆论场总有声音担心“国进民退”,担心民企的生存空间,似乎一有风吹草动,便有不少民企疑虑不安。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大局来看,民企早已是中国经济走向成功的基石。

改革开放初期的“傻子瓜子”故事说明,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民营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VCG)

2018年习近平在任内首次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便明确说过:“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的人发表了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比如,有的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人提出所谓‘新公私合营论’,把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为新一轮‘公私合营’;有的人说加强企业党建和工会工作是要对民营企业进行控制,等等。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今年习近平又在民企座谈会上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民企早已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情的重要部分,是中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关键。针对舆论场上不少人对民企生存空间的疑虑,最重要的是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工作,积极构建公平、开放、市场化、法治化、可预期的社会环境,让民企不被一时之间的风吹草动或极端言论影响,而是能安心致力于长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民企在“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有力证明,只有让更多民企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中国才能在关乎国运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中获得成功,才能为国家现代化建立经济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