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北部最大宗祠修“旧” 挖出百年龙柱暗藏清代闽台交流

撰文: 林君颖
出版:更新:

台北市市定古迹“陈德星堂”,为台湾北部最大的陈氏宗祠,创建于1892年并于1914年搬至台北大同区。由于建筑老旧,虽有数次修复但仍有漏水、蛀虫,以及加装过多现代化材料等问题。因此陈德星堂决定大手笔将建筑回复原有样貌,重现木结构梁柱、彩绘与旧式红地砖。

2017年,陈德星堂正进行施工时,意外发现埋藏在地下的三根清代百年龙柱。(Facebook@班。马传媒)

陈德星堂于2017年进行整建工程时,意外挖出三根埋藏百年的清代龙柱。石雕为传统建筑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台湾传统建筑以及寺庙中随处可见的精致雕刻,都透露着清代、日据时期闽台两地之间的往来有多频繁。

台湾的传统建筑、寺庙的建材来源与福建原乡密不可分,清代时一般民宅建材多就地取材,不过较为讲究的庙宇、宗祠等,其一砖一瓦多是从福建闽南地区运送而来,有些还会大费周章请唐山(清代台湾人多称原乡为唐山)匠师,来设计房子。

在这么多来自大陆原乡的建材中,以石雕最具特色。中国大陆石雕,以山西、福建泉州、广东潮州最为有名。泉州晋江盛产花岗石,据传于唐代已有开采,可见闽南石匠、石雕历史之悠久。

泉州产的花岗岩又称为“泉州白”、“砻石”,其颜色为白黄色;另一种呈现青黑色的花岗岩,则称为“青斗石”。花岗岩材质坚韧、历久成新,是制成石雕的上等石材。

“唐山石”,分为泉州白花岗石与青斗石花岗石。图为南鲲鯓代天府的石雕,底为泉州白八角窗搭配青斗石直角三角型,内雕蝙蝠。(Facebook@黄文杰)

清代时期台湾中南部地区的庙宇,常见整座寺庙皆用泉州白、青斗石之石雕来装饰,像是鹿港龙山寺、台南武庙、大天后宫等。而北部因为开发较晚,加上《渡台禁令》使“唐山石”取得不易,不少庙宇改使用台湾本岛所产的“观音石”。观音石学名为安山岩,其石质细又坚硬、色黑、但多空隙较易脆裂。是台湾最早应用在建筑物上的岩石,不仅传统建筑、家具、雕刻也都会使用观音石制作。

在石雕艺术中,泉州惠安南派的石雕具有鲜明风格,兼具中西方文化特色与闽南文化特征,泉州石匠会善用各种雕凿手法,也善于借由不同颜色的石材与其特质来组合墙面,使整座墙面显得更为富丽堂华。

台湾寺庙的龙柱也反映出惠安南派的中西合璧之石雕特色,依照材质与雕琢风格的不同,可从中看出时代特色。一般来说台湾早期庙宇龙柱,其柱径较小、雕工较为朴拙,石材也多用泉州白,云林北港朝天宫观音殿、嘉义新港水仙宫的龙柱即是此种,龙身与柱合为一体。清中叶开始出现八角龙柱,虽龙身仍在柱子上,但已有龙爪脱离柱子呈现镂空状,龙身扭转曲度变大,石材则多改用观音石,彰化孔庙大成殿、台中万春宫龙柱即为此类。

龙柱制作时间越靠近现代,柱径则越粗、雕饰也越繁丽。像是清末时几乎以八角柱取代圆柱、柱头还出现希腊式风格,龙身鳞片雕刻犀利,新竹城隍庙、南鲲身代天府即属此类。到了日据时代,龙柱更为华丽充满细节,龙身较瘦并上下各一,称“天翻地覆”,柱子下方的海浪、水族也雕刻得丰富生动,台北万华龙山寺,三峡清水祖师庙之龙柱为此类。

从台湾习以为常的寺庙建筑石雕、龙柱之石材来源,不仅呈现人文历史特色、工匠鬼斧神工般的雕刻技术,更展现清代以来台湾与福建之间的交流。可惜今日许多传统技艺,随着老师傅退休而逐渐被人遗忘,加上人工雕刻成本太高,现在台湾有不少宫庙选择机械雕刻。但机械石刻非常粗糙,如何保留传统寺庙建筑美学,是当今台湾与民间需要重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