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夹缝中求革新:日据台湾水墨与庙宇彩绘的生路
在台湾的台南地区,存在众多大小宫庙,民间信仰相当兴盛。日前台南市美术馆举办“向众神致敬”艺术特展,将民众熟悉的官将首、八家将之脸谱与宫庙表演带进美术馆展间,让民众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传统宗教艺术。
其实,庙宇本身就是个相当华丽的艺术品:在石雕、木雕、剪黏与彩绘的搭配下,每间庙宇展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不过,以水墨画为基础的传统中国建筑彩绘,在过去曾受到日本与西方美术技法的冲击、发生变化。台湾第一代庙宇彩绘师潘春源(1891-1972年),在精进传统中国水墨技法外,也融合了西洋技法,在台湾美术展览会(台展)与庙宇彩绘上大放异彩。
庙宇彩绘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代的建筑彩绘,当时人们已通过将建筑外观上色,好区分天子或是诸侯居住的房屋。除了装饰与区别身份地位,彩绘还有保护建筑木料的功能。《左传》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祭祀活动中心的庙宇,更是人们信仰的所在。主要分布在门、窗、横梁与墙壁上的庙宇彩绘,主题多是传统忠孝节义等民间故事,乃统治者期望通过影像向民众进行倡导与教化。此外,亦涵盖了人物故事画、花鸟走兽与山水画等风格。而清代台湾庙宇的风格,主要依赖来自漳州、泉州的工匠进行绘制。
日据时期对台湾水墨画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殖民统治台湾,台岛不仅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巨变,文化艺术方面也受到非常大的冲击。日本总督府在台主要推行西洋画与东洋画(日本画),而传承自清代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并不被殖民当局重视。
1902年,总督府以“培养学童的观察力与美感”为要旨,先后在国语学校(即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为在台汉人能够就读的最高学府之一,今分别为台北市立大学与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公学校(招收台湾汉人儿童为主)加开手工与图画课程,前者的教学内容有:竹编、剪纸、木材工艺,后者则包括培养制图绘制的几何画、训练观察力的写生画,与西方透视、构图的临画。到了1907年,手工与图画教育被正式列入公学校的课程教育中,成为授课科目。
接受日本教育的台湾学童从小在西洋画技法、日本东洋画的薰陶下,对于绘画观念的理解自然与上一辈不同。由于他们偏爱景物写实的画作,待这批学童长大后,对于清代以来的传统水墨画多认为需要革新、改变。尤其是1927年总督府举办首届台展,征件模式仅分东洋与西洋两种型别,并无中国传统书画,可知日本殖民当局对其之态度。
日人除了看重绘画技法外,还喜好突出台湾地域风景、乡土艺术与南国风情之画作,因此以中国大陆山水为题的水墨画全数落选,于是第一年台展,只有被后世称为“台展三少年”的台湾新生代画家:陈进(1907-1998年)、郭雪湖(1908-2008年)与林玉山(1907-2004年)以带有东洋画风格的作品入选。而台湾的水墨画家,在殖民当局主导的风气下,有的尝试融合西洋技法、展现新画风;也有人仍坚持画传统水墨画者,以寺庙彩绘作为展现手艺的舞台。更有结合两者,不仅在官办台展上崭露头角,也留下精美的庙宇彩绘,曾多次入选台展的庙宇彩绘师潘春源,正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既是庙宇彩绘师又入选台展的潘春源
出生于台南的潘春源,被后世称为“台湾第一代本土传统画师”,为台湾日据时期最有名的庙宇工匠之一。1909年,18岁的潘春源开设了裱画店,还兼卖宗教画与绘制祖先肖像,但生意起伏大,好的时候能月入40圆(相当于公学校教师的薪水),差的时候还必须兼卖杂货才能维生。为了改善生活,加上官办美展能让入选作品的艺术家名气从此不胫而走,都促使潘春源积极参选台展。
1928年第二届台展时,潘春源以作品《牧场所见》入选,该画作如实地画出乳牛的身躯,且完全合乎解剖学,把牛身上的花纹、肌肉纹理等都非常细致地描绘出来。直到今日,不少艺术家仍佩服他以胶彩就能画出如此细腻的作品。由于潘春源有许多画作未能储存至今日,因此学者现在只能从入选图录上的黑白照片研判,他应是以炭精画(流行于1896年上海,以英国炭精粉为原料,使用毛笔、纸卷、药棉、橡皮等工具,把肖像摄影、西洋画与传统中国人物画写真地揉合在一起)结合水墨与胶彩画绘制而成。
旗开得胜后,潘春源接着连续五年(1929-1933年)分别以六幅画作入选台展,作品也都符合总督府的要求,作品写实、具有写生技巧,展现台湾地方特色,不过画作技法仍有着传统中国绘画特色,如入选第四届台展的作品《琴笙雅韵》,就参考了融合西方绘画观念的清末版画画家吴有如(1840-1893年),在空间处理上则类似传统水墨手法,运用各个不同造型的物品陈设营造出空间感。
由于台展为当时最受瞩目的艺术发表与展示平台,参展作品必须要符合殖民政府的要求否则不予入选,因此艺术家必定会受到种种限制。在这样的参展规则下,台湾画家自然不可能完全摆脱日本殖民主义的影响。从潘春源的入选作品,就能看出为了入选、迎合日人偏爱的绘画风格,所做出的调整。而潘春源展现融合西洋、东洋与水墨画的惊人画技,不仅声名大噪,对庙宇彩绘生意大有帮助,也为他赢得“台湾第一代本土传统画师”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