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崇神敬祖 为何闽南方言中有这么多“鬼”?

撰文: 林君颖
出版:更新:

世界各地的华人在小心翼翼度过农历七月时,是否有发现在日常生活用语中,“鬼”出现的频率很高呢?例如:神出鬼没、牛鬼蛇神、鬼鬼祟祟、有钱能使鬼推磨等。除了成语俗谚外,其实各地方言里也常有鬼的踪迹,如粤语:“咁鬼开心”(非常开心)、“揾鬼得闲打压佢”(谁有空打压他);闽南语的“假鬼假怪”(装神弄鬼)、“人牵毋行,鬼牵溜溜行”(指人是非不分,正事不做,偏要做坏事)等。中国人怕鬼,但为何日常用语里鬼字的出现机率这么高呢?这要从中华文化的鬼神信仰找出答案。

随著历史文化的发展,加上中国民间丰富的鬼神信仰,鬼的种类就越来越丰富了。图为元代画家龚开所绘的《中山出游图》(局部),民间一般将其称为“锺馗嫁妹图”,此为嫁娶队伍后方的小鬼。(Facebook@艺术-背后的故事)

为何官话与方言有这么多鬼?

西汉成书的《礼记.祭法》称:“人死曰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东汉《说文解字》也载:“人所归为鬼。从人,像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人与鬼的差别一目了然。不过《左传.昭公七年》的一条文献纪录,显示了鬼的变化:“子产曰:‘匹夫匹妇强死者,其魂魄犹能凭依于人以为淫厉。鬼有所归,乃不为厉。’ ”,大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代,人们就已将鬼分类,遭人杀害、死于非命的横死者,若得不到祭祀、魂魄有所依归的话,就会变成厉鬼。

闽南谚语中的祭祀文化

查找闽南语的谚语,就能发现与鬼有关的谚语十分常见,如:“小鬼毋捌见过大猪头”,指见识浅薄、少见多怪。照字面翻译为:小鬼不曾看过大猪头,为何没看过大猪头的小鬼,就代表见识浅薄呢?这要从闽南地区的民间祭祀文化说起。

承袭闽越好巫尚鬼风俗的闽台地区,平常的祭祀物品种类繁多,有香、烛、牲礼(以祭祀为目的而宰杀的牲畜)、茶酒、金银纸、粿等,其中牲礼为祭祀重点。牲礼多为猪肉、鸡、鸭、鱼等肉制品,视祭祀活动大小、对象与性质差异,可分为五牲、四牲、三牲。

通常在宫庙主神圣诞、新建或重修庙宇(建醮大典)等重要场合,才会看到五牲,也代表信徒对神明最虔诚的敬意。(Facebook@道济堂)

“五牲”意为五项牲礼,主要上供于大神(宫庙祭祀之神,可谓之大神)与隆重祭典。牲礼有全猪(以猪头与猪尾巴象征全猪)、全鸭、全鸡、全鱼、虾(或猪肝、猪肚),由于猪头为牲礼之首,位置摆放为正中央即“中牲”、鸡鸭则放在两侧为“边牲”、鱼虾则摆在后方为“后牲”或是“下牲”。

“四牲”即四项牲礼,为一大条猪肉、全鸡、全鸭、海鲜(虾、蟹),一般喜庆场合、神明圣诞都能常常看到四牲。“三牲”即三项牲礼,不过还有大小之别。“大三牲”,平常仅称为三牲,主要供于土地公、灶神等小神或是平常小祭,是最基本也最常见的牲礼,为三层猪肉、全鸡、全鸭、全鱼,禁用牛肉与狗肉祭祀。“小三牲”则是最为简略随便的,只有一小块猪肉、豆干、鸡蛋,仅用于下级鬼神、犒兵将(五营神将)、消灾之用。

与五牲相比,小三牲非常简陋。图为供奉虎爷的小三牲。(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而小鬼,在闽南语除了是鬼的一种泛称外,还有其他意思。人们认为小鬼在众鬼的级别最低,因此多被视作类似人间的仆役角色。另外早夭的儿童,若死后成为鬼,人们也多称其为小鬼,如民间巫术“养小鬼”,即豢养夭折孩童的鬼魂,来改善自身的财富与地位。从前述牲礼祭祀规定,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小鬼根本不可能有享用大猪头的机会,既然没看过,自然就孤陋寡闻了。

闽南谚语与历史上的族群冲突

还有句闽南语谚语和台湾历史有关,即:“少年若无一摆戆,路边哪有有应公”(意为劝诫人们不要逞血气之勇,不过此句也常用来形容来台汉人冒险犯难的精神),照字面翻译为:年轻人如果不做件冒险的傻事,路边怎么会有有应公。“一摆戆”指冒险犯傻,那“有应公”是什么呢?有应公即路边的孤魂野鬼。

图为台湾新北市观音山上的金斗公。金斗公为有应公信仰的一种,主要奉祀无主孤魂。(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出于对鬼的敬畏之心,在面对无归宿的孤魂,人们通常抱持的信念为:“人死无祀,即成厉鬼,游食四方,为害社稷;若有所归,乃不为厉,立祀祭之,有求必应”,因此会为其盖座小庙奉祀,据说这些鬼魂十分灵验,有求必应,因而称为“有应公”。这种盖庙祭祀的方式,为汉人“祭厉”(祭祀恶鬼,以求免于作祟)的型态之一,通过祭祀建祠的方式,把厉鬼转为厉神,再通过祭祀群体让厉神成为香火神。

台湾基隆市每逢农历七月举行“鸡笼中元祭”,其由来即与当地械斗、有应公信仰有关。(台湾交通部观光局)

而台湾民间有应公信仰相当普遍的原因,还与明清以来的族群冲突有非常大的关系。历史上来台汉人在开发过程中与原住民的武装冲突,以及汉人群体之间的闽粤、漳泉械斗,都造成大量枉死的人们,迄今台湾基隆市每逢农历七月举行的“鸡笼中元祭”,其由来即是祭祀当时械斗死难者有关。因此这句话,便是在台湾清代械斗过程中产生,劝吿年轻人别逞匹夫之勇,不然有应公又要多一条冤魂了。

随著社会的发展,加上中国民间丰富的鬼神信仰,人们多相信万物皆有灵,鬼怪也愈来愈多:以闽台为例,就有数不清的鬼怪,如:无头鬼、雨伞鬼、水鬼、矮仔鬼、枉死鬼等。

不论是哪种语言、方言,都蕴含该族群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语言来自生活,其所形成之谚语,更保存著人们长年累积下来的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在民间信仰气氛浓厚的福建、台湾,人们对于鬼有诸多禁忌,为了趋吉避凶,自然也产生许多配套的祭典仪式,来满足心灵上的需求。这种深入人心的鬼神信仰,自然就成为方言谚语的重要素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