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迷思驱使中国儿童教育 魏晋父母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把镜头带到中国历史上的孩童,日前已知晓汉代人对神童的关注,那么神童对于中国儿童的教育、家教又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与汉代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文学作品,关于神童的相关事迹,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出现。比如今人多听过其大名的美男潘安(247-300年),小时候也被冠上“奇童”称号:
“潘岳字安仁(后人多以潘安称之),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邪内史。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早辟司空太尉府,举秀才”。
东晋将领李矩,幼时与玩伴游戏时还展现出军事天份:“李矩字世回,平阳(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人也。童龀(音趁,乳齿脱换为成人牙齿,即童年)时,与众儿聚戏,便为其率,计划指授,有成人之量。及长,为吏……征西将军梁王彤(司马彤,3世纪-302年)以为牙门(中阶军官,保卫军队与主帅防御安危)”。
潘安、李矩虽幼时被称为天才、神童,但他们在成年后的表现并无太多优异之处。除此之外《世说新语.夙慧篇》,便是专载名人的童年是如何机智、与常人不同的表现。不过如此在意名人的童年表现,也显示出当时人们以培育神童为职志。
魏晋时期的人们对于神童有如此高的关注,自然也影响了儿童教育的发展方向。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为了维持其家族在社会之地位、政治上的权力等,相当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品格养成等,而有《家训》、《家范》、《家诫》、《家教》、《家法》等著作问世,期望能“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魏晋南北朝各大世家,自然也会希望下一代是个与一般孩童不同的优秀儿童,家训之风相当鼎盛,可看出对子孙寄予厚望。像是曹魏将领王昶(2世纪-259年)写《家诫》劝勉孩子要“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知进知退、知足节欲、保世持家、永全福禄”。王昶两个孩子在教导下,显名于世。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365-427年),也写了《与子俨等疏》、《命子诗》,鼓励孩子努力向学:“日居月诸,渐免子孩。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诗句中流露出对孩子不成才的无奈与愤怒。
这些内容丰富、多样的家训书籍,也全都成为孩子的启蒙读物,可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并非现代家长才有的观念。汉代、魏晋时期的父母在“神童”的迷思下,对孩子有着超高的要求标准。这种盼望孩子将来出息的浓烈期望,至今仍存在许多华人家长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