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节气|夏至白昼长但未必最热? 中医:生冷瓜果食太多伤脾胃
中国以农立国,古人为了适应天时地利,收成更多的农作物,于是制定了廿四节气,用来指出一年中气候寒暑变化的周期规律。本月21日为廿四节气中第10个节气“夏至”,到底夏至的含义为何?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夏至是否有特别注意的地方?
夏至是廿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每年6月20日至22日期间,太阳到达黄经90°,此时正是夏至。事实上,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发现此日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最终确定了夏至,稍后又发现昼夜等长的春分与秋分,在此基础上确立廿四节气。
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当日,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且纬度愈高白昼愈长。
夏至既是廿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其中一个节日。由于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夏至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以祈求消灾年丰。据《史记·封禅书》:“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可见夏至在古时作为节日,亦纳入了祭神礼典。
除此之外,古时女子之间会互赠扇子、脂粉等物品;宋朝百官放假三天;朝廷夏至后会取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此外,民间亦有“冬至馄饨夏至面”,在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一项重要习俗,面条的种类多,例如阳春面、麻油凉拌面等。
去年6月21日,夏至正好为父亲节,同时亦上演天文“日环食”,香港则可看到日偏食:
夏至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农作物生长快,因此降雨量对农业产量影响尤为重要;南方适逢雨季降水充足,北方则因雨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夏秋之交,因此降水较少。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虽然夏至白昼时间最长,有“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之意,却未必是全年中最热的一日。民间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说法,意思为在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即30日后才会迎来全年最热的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空气最潮湿、闷热的日子。
根据香港天文台统计资料,在夏至时节,香港最高气温可达34°C;相对湿度93%,降雨最多有230.1毫米雨量。
夏至后的气温逐渐升高,不少人都喜爱食西瓜或凉性瓜果等食物。注册中医师徐泽昌博士接受《香港01》访问时提到,夏至人体汗出增多,消化功能力较弱,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建议可多吃水果及蔬菜,既可补充水份,又容易消化,可减轻脾胃负担。
徐泽昌提醒,生冷瓜果虽可消暑解热,但过量食用会损伤脾胃,因此应适可而止。在汤水方面,他建议可饮用冬瓜赤小豆薏米煲排骨汤,有助解暑利湿。
冬瓜赤小豆薏米煲排骨汤(二人份量)
材料:赤小豆50克、冬瓜600克、生熟薏米各25克、排骨200克、盐适量。
制法:
1.赤小豆及冬瓜洗净,冬瓜连皮切粗件备用。
2.排骨洗净、汆水备用。
3. 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水)。 大火煲沸后改细火煲1.5小时,调入适量盐即可服用。
功效:解暑利湿。
使用注意:体质虚寒及小便量多者慎服。孕妇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