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义士被剃发留辫惹议 清代服饰与汉服的大哉问

撰文: 林君颖
出版:更新:

中国大陆央视制作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典籍结合戏剧、科技,呈现古今人物对话的形式,广受好评。不过日前推出第二期《天工开物》,由于把明代科学家、反清义士宋应星(1587-约1666年)晚年剃了清代辫子头,引发大众的讨论与批评,同时也让民众发现原来清代男性的发型竟有时代变化。究竟清代剃发易服政策下,满汉之间的服装变化又是如何呢?

由于《典籍里的中国》将《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剃头,引发大众批评,认为应遵宋应星反清义士的身份,让其晚年造形仍着明制汉服、维持汉人男性发型。(央视@典籍里的中国)

剃发易服与满汉交融的服装

说到清代服饰,民众可能会率先想到立领、广字领、盘扣与下摆开衩等,但前述的服饰特征有些可是来自明制汉服。众所周知,满清入关后推动剃发易服政策,大部分的汉服同好也认为,汉服即因该政策导致服装体系被破坏、服饰传承被迫中断,不过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还要统治比自己还要先进的民族,为维护满人的地位,清廷自然会采取强硬的手段来逼迫汉人臣服。入关后,便用相当严厉的手段推动剃发易服政策,但该政策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执行时,遭到强烈的抵抗,更有多起血腥镇压。

为缓和满汉矛盾,清廷最后采纳汉臣们的建议,在易服方面有所缓和,汉人妇女、儿童与庶民的服饰得到了保留。服装改变最多的是当官的汉人,其吉服(礼服)、常服(工作服)、便服皆从满制,由于发型改变也使冠礼消失。

从绘制于清初的《康熙耕织图》可以发现一般平民仍穿着汉服,画中的男子、戴斗笠、着汉服短衫短裤或长度齐膝长衣,女子头戴眉勒(戴在额头前的装饰)、着汉服对襟或交领长衫、下身穿长裙或裤。可见在南方,或是乡下、偏远地区或许曾有段汉服与清装并行的时期。

《康熙耕织图》可以看到,乡间百姓仍着明制汉服,仅有剃前额还能扎髻。(微博@偲铯铅滗)

这段时间同时也是满汉服装风格交融的开始,像是汉人男性的正式服装虽然全都改成满族服饰,但为了强调统治的正当性,清皇室的礼服也采用了许多汉服象征图样,比如清代龙袍上同样也有着象征皇帝的十二章纹、清代百官也采用了明代补服图样。

女装方面则呈现满汉二元并立的情形,不过可以看到彼此间相互影响,清宫后妃服饰的花样在南方汉人妇女的潮流下,样式变得鲜艳,长袍袖口与袍身都变得宽大、汉人女装也加上了镶边等。

那么,满人自己原本的服装样式呢?最大的特色就是满族上至帝王,下到平民、无论男女都穿长袍。长袍的传统是圆领(无领)、大襟、右衽(满族因半农半牧,加上建立金时,服装已有汉化),长度近脚背,上半身贴身、下半部宽大,下摆前后左右四面开衩,便于骑马;袍袖较窄,袖口有呈半圆形的袖头,形状似马蹄而称马蹄袖。

源自汉服的立领与盘扣

今日大众在旗袍、唐装上所看到的领子,则来自明制汉服。这个立起来的领子,称立领,竖领。最早出现于明代中期,并普遍流行于晚明。从画作《明宪宗行乐图》,可以发现画中宫女虽然穿着交领上衣,但隐约还有领子跟领扣的痕迹。过去考古出土、孔府收藏也有不少立领斜襟的服饰。到明武宗时期(1505-1521年)已发展出立领对襟的上衣了。

宫女身穿交领上衣但看得到领子与金属扣。图为《明宪宗行乐图》局部。 (微博@国家博物馆)

这些明代立领服饰都会在领子搭配两颗金属子母扣,扣子有两头,扣眼在中间以柄套环。这样的扣子形式可追溯至宋代,江西德安周氏墓便出土有一字盘扣的袍服,之后还发现许多系带与盘扣同时使用的衫服。到明代神宗年间(1572-1620年),开始出现金属制的领扣,如1997年发现的江苏武进王洛家族墓中,出土两件同时有金属领扣与系带的女装。

虽然明代有少数立领内搭男衫、孔府也有收藏立领飞鱼服,但在明代的正式场合、人物画中,男性仍穿交领、圆领服,不过立领斜襟成为妇女的正式服装之一,这样的服饰造型就这么延续到清代汉人女装。而立领、盘扣便于满汉服装交融中,为满族服装吸收,成为其服装特色之一。

现代民众对于传统服饰的陌生,除了清代剃发易服外,还受到清末西风东渐的影响,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传统服饰自然被视为封建体制的象征。而当时的人们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自然对这类服饰的演变无法好好深入研究,导致今日人数最多的汉族对于传统服饰的记忆缺失。

这种陌生感完整地体现在古装剧上,服装基本找不到相符文物,虽然戏服多少还是需要艺术设计,但无形中也会形塑民众对于传统服饰的印象,这也是今日汉服运动排斥戏服、影楼装的主因。汉服兴起,也带动起中国服装史研究,重新梳理明清两代服饰变化,便会对汉服同好将清代服装,排除在汉服之外的形为感到困惑。

或许与清代入关、清末等历史因素,或服装满化等衣服裁切考虑,又或者在科普上不容易让刚加入汉服圈的新人理解等诸多原因,让汉服爱好者们决定排除清代。但这样一刀切的方式,让汉服的发展演变被割裂,更容易卷入民族主义的纷争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