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剃清末发型? 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掀热议

撰文: 孙圣然
出版:更新:

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周日(7日)在央视播出,该期节目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行遍各地,记录实用之学,写就《天工开物》的故事获得不少好评。
惟节目中演员李光洁扮演的宋应星,其清朝初期时的老年造型是大部分影视剧作品中常见的“阴阳辫子头”,在网络掀起一片争议。有网民称,历史上宋应星是坚决反清复明的义士,目前留存形像都没有过剃发易服,更不可能用清朝末期才会有的“阴阳辫子头”造型。但也有网民称,节目中宋应星中青年的形象都是明朝装扮,老年形象的改变是为了表示朝代更迭。

+4

第二期《典籍里的中国》“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江西,以宋应星和其哥哥宋应升、友人涂绍煃的珍贵情谊作为线索,讲述他如何在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著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由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节目为了展现出时代的不同,跨越了宋应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并为演员李光洁所饰演的宋应星一角安排了三种造型。节目中讲述了宋应星晚年回到家乡后,耕读持家,把书中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教授给乡邻,继续福泽百姓。但其造型就引起不少争议,因为历史上以“明末遗民”自视的宋应星,在节目中却留著清末时期的“阴阳辫子头”。

网民评论:

“人家一辈子反清复明,最后被你搞成清朝人了,悲哀呀”。

“削发易服对于明朝人来说,不是改朝换代而是国家破亡。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不削发易服而自尽就明白节目组有多侮辱宋应星”。

“不管对两个朝代的喜恶如何,一个利是节目,就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存一份敬畏心,尊重伟大历史人物的个人选择和真实形象”。

“真正不符合历史的,是清初应该是金钱鼠尾的发型,而不是这种中后期的发型”。

“本来我也以为是朝代更替,结果了解了一下,这位还是个反清义士,那就怪不得观众们喷了”。

清朝前、中、后期发型的变化。(观察者网)

据宋应星纪念馆官网介绍,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宋应星成为亡国之民,无意恋官的他挂冠而归。晚年他与哥哥宋应升将抗清复明的希望寄予南明,但此政权仅存活18年就灭亡了,清兵南下取江西。隆武二年(1646年),哥哥宋应升服毒殉国。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著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而宋应星早在清军入关之际,便撰有《春秋戎狄解》。这是一篇对清军极不友好的文章。好友陈弘绪(也是一位明朝遗民)评价说,在众多明朝官员改穿胡服投降清军之际,宋应星这篇文章“殆有深意”,应该广泛传播,“以伸内外之防”。

而关于宋应星的人物形象,在内地的教科书、纪念币、纪念邮票以及江西宋应星纪念馆中的雕像,就都未出现过他晚年留清朝辫的模样。但有网民表示,节目中宋应星的老年形象的改变是为了表示朝代更迭。

+1

据介绍,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里的中国》是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虽然第二期的人物造型惹出争议,但该节目自今年2月12日首播之后也收获不少好评,在豆瓣评分网站上更是获得了9.0分的高分。有观众认为,以沉浸式话剧的形​​式来展现典籍是一种惊喜。还有观众指出,从国家宝藏开始,央视找到了文创宣传的全新模式,如果语文课历史课也采用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或者直接引用这些节目片段作为教材,相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

(观察者网/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