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年孤寂》作者创作谈 魔幻写实主义作品竟基于现实?|王璞

撰文: 王璞
出版:更新:

诺贝尔文学奖似乎是个不太吉利的奖,获奖者中自杀者有之,横死者有之,就算活到了天年,也往往得奖以后就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好作品了。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其中少见的异数。(编按:加西亚.马尔克斯港译为马奎斯。)得奖反而让他焕发了第二春,杰作一部接一部:《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件预先张扬的谋杀案》和短篇小说集《异乡客》.......还有那本我曾将之视为写作圣经的创作谈《番石榴飘香》。
文:王璞|原题:番石榴飘香的日子

诺贝尔奖是表扬人类在六个领域作出贡献的最高荣誉。图为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小说《百年孤寂》(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作者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的奖牌。(美联社)

我还记得当时在华东师大校园书店买到这本书的欣喜。绿白色封面的一本小书,三联书店版。时值八十年代后期,那些日子里,《百年孤独》是校园中最时髦的读物,就连理科生也冲去书店抢购,更别说文科生了。同学之间聊天真的是不读《百年孤独》无以言。有一天我在校园碰到系里一位老教授,他为人诚恳实在,堪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典范。只见他神情有点诡异地把我叫停到路边,轻声问道:

“你读了《百年孤独》吗》”
“读了。”

“那你老老实实告诉我,读完了吗?”
“没有。”

“为甚么?”
“读不下去。”

哥伦比亚作家马奎斯使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写成著名小说《百年孤寂》,最终更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Wikimedia Commons)

他开心地笑了:“总算碰到一个承认自己读不下去的人了。老实告诉你,我已经努力过三次了,还是读不下去。不过,他们既是把诺贝尔奖给了他,总有他们的道理吧。所以我正在读第四遍。”

我没有他的韧性。读不下去的书(尤其是小说)就扔一边。不是我盘子里的菜不去捡。

但《番石榴飘香》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完第一遍时已是午夜。可从不熬夜的我,毫不犹豫又从头开始,把读第一遍时印象最深的段落再读一遍。

《番石榴飘香》书封(博客来)

那是一次至今难忘的阅读。这位小说里满是白日见鬼、坐床单升天、血流成河的大屠杀明天就被人忘光等荒誔情节的小说家,居然宣称他的小说“没有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还说甚么“虚幻只是粉饰现实的一种工具。”不过最令我震撼的,还是当记者问他具备甚么条件才能动手写一本书时,他是这样回答的:

“别的作家有了一个想法,一种观念,就能写出一本书来。我总是先得有一个形象。《礼拜二午睡时刻》我认为是我最好的短篇小说,它是我在一个荒凉的镇子上看到一个身穿丧服、手打黑伞的女人领著一个也穿丧服的小姑娘在火辣辣的骄阳下奔走之后写成的。”

这段话颠覆了当时在我心中早成定论的一条文艺准则:文学艺术是为某种观念某些阶级服务和利用的一种工具。

马奎斯(Getty Images)

所以那夜当我第一次读到马尔克斯以上那段话时,我认为这家伙肯定是在信口开河,忽悠记者和我们这些傻乎乎只想从大师手里拿贴士的文学发烧友呢。可当我把《礼拜二午睡时刻》找来读过,又把这本小说集里的小说通读一遍之后,我心中那个从小被植入的准则就动摇、破裂,乃至崩塌了。尤其是集子里那篇《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完全被那个五十六年如一日地等待一封来信的上校形象给征服了。也多少明白了作家在《番石溜飘香》中从一个形象开写小说那段话的真谛。

很多人谈到这本书时都说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尔克斯谈他第一次读卡夫卡《变形记》的那句话:“小说原来能这么写呀。要是能这么写,我倒也有兴致了。”

可我觉得,对于我们那一代中国作家来说,形式的顿悟是次要的、浮泛的,先锋派写作只是昙花一现即是明证。真正艰难的顿悟是观念的解放。想象的奔放才是小说艺术的第一要素,而想象只能在自由的境地起飞,展翅翺翔。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西班牙语版书封(wiki)

那些日子里,在对马尔克斯作品如饥似渴的“狂读”里,我终于认识到,揪住观念不放也许是哲学家和政治家的法宝,但绝对是小说家的毒药。当他打算围绕著某一观念讲述他的故事时,作为一名小说家,他就已经完蛋了。

我认为《番石榴飘香》这本书说一千道一万,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小说就是被作者他姥姥讲述得如梦如幻的那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有意无意地被模糊,被虚化,让我们得以在现实与虚构之间自由穿梭游走。虚构是以现实为依据的,现实在虚构中升华,从而赋予平俗现实以深长意义。

《百年孤寂》中文版书封(博客来)

明白了这一点,我再来读《百年孤独》,就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多年来我不止一次重读这本书,每次重读都能从中发现新东西。

(获作者授权转载自Facebook帖文。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其他文章:巴菲特的老师人称“华尔街教父” 其自传重点却不在投资?

【作者其他文章:内地盗版一代视公法为无物 故诞生贾浅浅“屎尿体”文学?

作者简介:王璞生于香港,长于内地。上海华东师大文学博土。一九八零年开始写作。一九八九年定居香港。先后作过报社编辑和大学教师。二零零五年辞去大学教职,专事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女人的故事》、《雨又悄悄》、《知更鸟》、《送父亲回故乡》;散文集:《呢喃细语》、《整理抽屉》、《别人的窗口》、《香港女人》、《图书馆怪兽》、《小屋大梦》;长篇传记:《项美丽在上海》;文学评论:《一个孤独的讲故事人—徐讦小说研究》、《我看文学》、《散文十二讲》(此书内地版改名为《作文十二讲》、 《小说写作十二讲》、教学参考书《现代传媒写作教程》等。长篇小说《补充记忆》获天地图书第一届长篇小说奖季军,长编小说《么舅传奇》获天地图书第二届长篇小说奖冠军、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