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看造型艺术 Matrix如何成经典教材|活学VIVA|马世创专栏
上次说到舞蹈、音乐和绘画,今次谈谈雕塑、建筑、文学和戏剧在电影中如何呈现。
文:马世创
雕塑方面,大家或许想到《人鬼情未了(Ghost)》或是《罗丹的情人(Camille Claudel)》等以陶塑或雕塑家为题的电影,但我更想指出的是在制作人苦心经营灯光、场景和故事下,一幕幕经典的角色造型和动作。例如《廿二世纪杀人网络(Matrix)》中男主角躲避子弹一幕,制作团队研发的全方位拍摄技术,多角度欣赏到时间凝固的人物动态,成功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还有《铁达尼号(Titanic)》中男女主角在船尾大鹏展翅的一幕,以及《占士邦(James Bond)》电影系列,主角经典持枪的造型也引来不少电影模仿。如果将雕塑定义为“造型艺术,即是以物料和技艺制作出立体造型的视觉艺术。”那么电影中道具正符合这个定义。电影《铁达尼号(Titanic)》的道具组就制作了不同比例的模型,以满足拍摄的需要,最大的长达60米,当中每个模型都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至于建筑与电影更加密切,早在默片时代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就非常前卫,片中抽象锯齿状建筑物充份表达出德国式的抽象表现主义,是学习现代艺术的理想素材。而在历史人物传记电影中,我们亦可以从片中出现的建筑物及室内场景,了解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例如:《后窗(Rear Window)》片中的建筑群是为了该片而搭建的,就是依照当时的风格。
假若我们认同建筑能反映生活,看看科幻电影,不难看到制作人对未来生活的看法。《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中的未来世界在表面上十分繁华和先进,但人们却住在蜗居里,片中折合式的家具与开放式的设计,与今日的新盘开则不谋而合,是建筑商参考电影,还是电影制作单位的神预测?我们不知道,只知道愈住愈细是大势所趋。
最后是文学与戏剧,两者与电影都很相似,就是借故事说出某些意义。所以不少名名著都在三个艺术领域上 都有不同的发挥。中国名著如《三国演义》就是作者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戏曲和话本而写成的,是文学与戏剧的结合。再发展到今时今日,电影《三国之见龙卸甲》和《赤壁》等也就是从小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诠释。而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也经常被拍成电影,限于电影上的种种限制,这些长篇小说往往被改篇,虽然未能忠于原著,或会引来读者的批评。但其实当中改动的心思绝对值得研究,甚至衍生出新的意义。
至于西方文学方面,电影《登陆月球记(Trip to the Moon)》乃出自法国同名小说,电影更具体地显现当时人们对月球的想像。其月球脸的图腾更成为经典。另外,一些著名的剧目如《Twelve Angry Men》被拍成电影,导演模仿舞台的限制,几乎整出戏都在陪审团室内进行。全凭各个演员精练的演技,掀动观众的情绪。当中人物的性格刻划、故事的起承转合以至故事的寓意,都可以仔细探讨。
笔者才疏学浅,只在每个艺术领域都只能蜻蜓点水般提出一些观点。当中例子未必最佳,或有更佳的引例说 明。而电影亦不能代替上述任何一个领域,只是当我们若以电影作为切入,或许可以扩阔学生的视野。毕竟电影既考虑商业收益,照顾大众的口味,又重视美学的追求,每个画面都经过心思细密的计算。它作为庞大团队所制的艺术创作,必定有值得取经的地方。期望读者下次看电影的时候,不妨从不同角度分析当中的巧妙,或许你会找到多一层意义。
【延伸阅读:解读艺术元素 经典电影如何成艺评教材?|活学VIVA|马世创专栏】
(专栏“活学VIVA”每月刊出,标题由编辑撰写,原题:“从电影看艺术:第八大艺术(下)”。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马世创,北角协同中学视觉艺术科主任,“赛马会教师创新力量”第四届创新教师伙伴。
【一齐回顾以擅长绘画人性孤独、美国画坛大师 Edward Hopper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