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林奕华 细说《我在那时错过了你》再探讨《梁祝》|何故专栏
在平行时空里,探讨《梁祝》的各种“What if…”。
专访《我在那时错过了你》导演、展演主讲人林奕华:“大家最好当系去食一个怀石料理……”
林奕华(Edward)将2024至2025设定为“梁祝的一年”,继2024年5月起上映《梁祝的继承者们》舞台映画,6月起进行《A.I.时代与梁祝的继续者们》阶段展演,2025年的新作《我在那时错过了你》,在荃湾大会堂展览馆演出十场,Edward分别以五个不同时空,延续另一种《梁祝》的“遗憾”。
《我在那时错过了你》的英文剧名是“Constellations by Nick Payne (work-in-progress)”,这次“阶段性展演”是根据英国剧作家尼克·佩恩(Nick Payne)的著名剧本《Constellations》发展而成,英文副题“5 Lecture Performances by Edward Lam”,则是Edward的崭新艺术实验“讲述展演”(lecture performance)。
首先,好好奇“梁祝”作为Edward的一个品牌,为什么今次要跟Nick Payne的剧本夹集在一起,Edward竟然回复:“因为我冇当‘梁祝’系一个品牌…你只能够话佢系你嘅一个作品。因为(《A.I.时代与梁祝的继承者们》)最后系路嘉欣同王宏元(在美术馆)重遇,所以我就喺度谂,如果佢哋真系喺一个现实嘅美术馆𠮶度,再开始另一出戏会系点呢?”
《我在那时错过了你》的缘起是台中国家歌剧院和Edward合作的互动戏剧工作坊《台中台.戏中戏》,分为两个阶段,在台中国家歌剧院的凸凸厅进行,首先是2024年11月5日至10日,孕育出“梁祝”版本的《我在那时错过了你》,然后是2025年3月13日至16日,展开了四天“读演X概念呈现”的旅程。
节录《台中台.戏中戏II》的宣传内容:“舞台在这次工作坊中,就如厨房之于厨师和食客,创作过程中意念如何诞生则远比成果来的重要。有兴趣来参与的都是‘同学’…”,而其中一个hashtag,正是“你愿意和我做同学吗”。(我其实好愿意飞去台中跟王宏元、路嘉欣和黄人杰做同学,无奈却忙于筹备3月16日在东京演出《茶餐厅的亲善大使》而只好作罢,庆幸5月在香港有机会了!)
看见上述的宣传内容,满以为台中演出的舞台是布置成为一个“厨房”,成为另类的“餐饮剧场”,但其实“厨房”只是一种比喻,“11月嘅时候,我哋攞咗呢个剧本去,用一个开放式,就好似一个‘厨房’,观众可以随时入嚟…”果然是比open kitchen更open!
Edward形容“那个场地好似一个‘洞穴’”,正好呼应阿里士多德的“洞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我哋系‘洞穴人’嚟嘅,‘洞穴人’点样认识呢个世界呢?就系通过你起咗啲火把,火把投咗上墙嘅影,我哋见到𠮶啲嘢,就觉得系现实喇!”这个剧在讲述展演中,让我们通过不同的“观点”,打开生活中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性。
Edward比喻11月和3月在台中的工作坊为“上学期”和“下学期”,亦像是“开学”和“毕业”,台中国家歌剧院跟Edward合作的主因,正是希望培养观众,让观众知道创作者是如何创作,难怪参与者都是“同学”,亦可以呼应《梁祝的继承者们》里的角色关系。
《我在那时错过了你》的故事剧情讲述男主角Roland是一位对蜂蜜颇有心得的养蜂人,女主角Marianne却是一位正在研究多重宇宙的物理学家。两人的职业背景截然不同,但他们同样是时下常说的MBTI里面的“I”人(内向者),Edward很喜欢这个剧本,虽然近期已有不少“多重宇宙”的故事,但这个剧是讲两个普通人,“一个理性的女人”和“一个感性的男人”,“两个完全唔同嘅人,点解会走埋一齐呢?”,Edward希望观众从情感共鸣,走向多维叙事的深层认知。
“我哋唔系用‘关系’做前景,而系用‘空间’做前景。”
Edward将原著剧本中的非线性时空拆解,分为五场时空的讲述展演。在不同时空里,路嘉欣饰演Marianne、王宏元饰演Roland、黄人杰分别饰演Roland和Marianne,从男女主角的单一视角演绎(A时空“她说”、B时空“他说”),到男女对话(C时空“她对他说”、D时空“他对她说”),再到还原全剧文本(E时空“她与他的平行对话”),让观众透过不同时空和人物的组合,体验如何因选择与诠释的不同,决定故事与现实的走向⋯⋯
《我在那时错过了你》的另一关键词是“What if…”,透过多重时空的设定,探讨在不同的宇宙里,“如果能回到人生的某一个时间点,我们是否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就在这个概念下,大家参与是次“讲述展演”,真的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例如“选择”观看哪一场?(哪一个时空?)和什么人一起看?观看时是安静地坐下来?或是“游走”于剧场里?更重要的是,Edward不只是导演,也是展演主讲人,他在每一场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参与,与观众在互动中,一起作出足以改写结局的“选择”。
《我在那时错过了你》作为的“梁祝的一年”的“番外篇”,但“番外篇”一词并不能够满足我,因此问Edward:结合了Nick Payne的剧本后,此剧可以视为“梁祝”的“外传”?“新传”?或是“别传”?
“作为呢个剧嘅形容,系冇冲突。”Edward形容这是两个演员的“外传”,如果说是“别传”,就是这两个人物跟梁祝有神似的地方,他们好像活在别个星球,至于“新传”,就是整表演个形式,跟一般的舞台演出不一样。“我之前用‘番外篇’,系因为觉得‘番咗一篇’。”果然,每次跟Edward对话,都有新的启发。
然而,最有启发性的是,Edward建议大家用“食怀石料理”的心态来欣赏这个“讲述展演”。好吧!我们就在不同的时空里,跟不同的Roland和Marianne,一齐品尝由“厨师”Edward为“食客”们准备的“怀石料理”吧!
(专栏“何故火锅馆”每星期刊出,标题由编辑撰写。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何故,内向、忧郁而文静的作家,已推出超过 20 本小说。从电影和打边炉领悟人生道理。
更多艺文评论文章,可参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