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三月】为女性艺术家喝彩 你不能错过的几个展览与活动

撰文: 陈奉京
出版:更新:

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奥斯卡(OSCAR)颁奖礼上,《广告牌杀人事件》女主角Frances McDormand夺得影后后,在领奖台上邀请女性入围者起立,一同接受全场的致敬。在电影中饰演火爆母亲的她,在现实中则是一名女性主义者。去年的Metoo运动最先从电影圈爆发,可见要求女性平等并非只是政治正确的表态,而是基于现实。艺术圈的女性又如何?3月8日是妇女节,也正处于艺术气氛浓厚的艺术月,有数场以女性艺术家为主角的展览在期间开幕,展出女性艺术家作品,也探讨女性艺术家的地位。

王蒙莎《梦莉小姐》(艺倡画廊)

几代女性艺术家齐聚一堂 慈善展部分收益捐医院

由艺倡画廊主办的“抱负”中国女性艺术展,展出包括香港艺术家在内几代中国女性艺术家的作品。

参展女性艺术家大致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的艺术家大多因为时局而颠沛流离。1929年出生于南京的青意,1947年赴美学习艺术,成为第一代美国华裔女画家,是纽约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成员之一。而差不多同一时代的周绿云(1924年)、方召麐(1914年),也都出生于江南一带,并先后于1949年、1950年移居香港,同样曾经师从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并对于国画的革新作出了贡献。1960年代曾师从吕寿琨的周绿云,更是六七十年代香港新水墨运动的主要艺术家之一。新水墨运动将西方抽象主义引入水墨画,影响深远。

在第二代女性艺术家中,许雪碧是吕寿琨众多徒弟中其中一位土生土长的香港女性艺术家,经常与吕寿琨的另一位徒弟、同样是新水墨运动领军人物的王无邪合作绘画。同一代的艺术家文凤仪(1968年)、高杏娟(1952年),分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和香港理工学院,比起上一代的女新艺术家,学院派出身可说她们的特色。

到了70后和80后一代的女性艺术家,从大陆艺术家储楚(1975年)、张艺蓉(1979年)、王蒙莎(1982年)及香港艺术家卓家慧(1989年)、张小黎(1989年)的作品可见,画风、题材有了更明显的转变。

+4

说到女性与艺术,其实主办此次展览的艺倡画廊,创办人金董建平及第二代主理人金昌玲同样也是女性,从她们身上可看到女性在艺坛中的另一种角色。

这次展览的部份收益将会捐出给港安医院慈善基金旗下的Women of Hope。2014年成立的Women of Hope 奖项,旨在表扬香港有影响力,为女性、儿童及社区争取合理权益的杰出女性。几日前(3月1日),亦有一场同样以慈善为目的女性艺术家拍卖会举办,艺术家来自美国、德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和香港。拍卖会由香港美国妇女协会(The American Women’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主办,活动所筹善款将全数用于捐赠慈善机构和成立奖学金,回馈香港社会。

“抱负”日期:3月6日至20日地点:中环摆花街1号一号广场21楼

香港美国妇女协会“ Art On The Line 2018”展览及拍卖

+7
(左起):何倩彤(艺术家)、黄小燕(研究员)、高倩彤(艺术家)、赖明珠(艺术家)。(亚洲艺术文献库)

巾帼不让须眉?香港女性艺术家现身说法

近年香港艺术市场蓬勃,从艺术三月众多的艺术展览可见一斑。而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下,香港女性艺术家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究竟如何?

主要收藏女性创作的剑桥大学新学堂艺术收藏库(New Hall Art Collection),其策展人Eliza Gluckman与独立研究员黄小燕,对三组不同世代的香港女性艺术作了研究,搜集了香港女性艺术家在教育、展览、收藏方面的统计数据,追踪过去50年香港女性艺术的发展。

香港女性艺术家专访

孩子是创作缪思?当艺术家成为妈妈……

为丈夫造“墓”、与儿子絮语 黄慧妍只想自由创作、不愿被定型

Guerrilla Girls《Do Women Have To Be Naked To Get Into the Met. Museum》(Courtesy of the artists)
在特展中展出的何倩彤作品。(亚洲艺术文献库)

研究中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艺术界的性别失衡严重,男性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而详细研究结果于3月6日公布,同时举办特展“女性与艺术:香港”,展出艺术家包括何倩彤、高倩彤、区凯琳、黄慧妍、周绿云、文凤仪、方召麐、林岚、鲍霭伦、Rosamond Brown、蔡仞姿、徐世琪、王思遨。

此外,与新学堂艺术收藏库合作此次研究的亚洲艺术文献库,亦会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ong Kong)期间,举办以女性艺术家为主题的展览“女性创艺记”,由女性艺术家组成的女权团体“The Guerrilla Girls”将会首度在亚洲亮相并展出新作;同时,文献库也将与西九文化区M+合办针对女性艺术工作者的维基百科编辑马拉松,通过对女性艺术家条目的编写和扩充,丰富其在维基百科上的资料,令大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和认识本地女性艺术家。事实上,以扩充女性艺术家内容为主旨的维基百科编写马拉松,在国外已举办多年,由“Art + Feminism”运动发起,通常在妇女节期间举办。

+1

展览:“WOMEN IN ART: HONG KONG”主办:剑桥大学默里・爱德华兹学院新学堂艺术收藏库日期:3月5日至10日地点: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金钟道 88 号太古广场一座 5 楼)

讲座:“香港对话2018 : 艺坛中的女性”(Hong Kong Conversations 2018: Women in Art)环节一:求存与追梦:艺术家是怎样练成的?讲者:蔡仞姿﹙艺术家﹚、何倩彤﹙艺术家﹚、林岚﹙艺术家﹚环节二:小心空隙 : 艺术机构里的女性艺术家讲者:Eliza Gluckman﹙剑桥大学默里 ‧ 爱德华兹学院新学堂艺术收藏库策展人﹚、谭鸿钧﹙亚洲艺术文献库研究总监 ﹚、姚嘉善﹙M+视觉艺术主策展人﹚时间:3月10日下午2时15分至5时45分地点:艺穗会地下剧场(中环下亚厘毕道2号)

Art + Feminism的维基编写马拉松海报,改图自苏联艺术家Aleksandr Rodchenko的书籍海报。(Art + Feminism)

展览:“女性创艺记”(Women Make Art History)主办:亚洲艺术文献库3月27日至31日地点:香港巴塞尔艺术展P7摊位(湾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维基百科编辑马拉松:女性艺术工作者(Wikipedia Edit-a-thon on Women in Art)3月30日下午3时至6时地点:香港巴塞尔艺术展P7摊位(湾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