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职人一】爱书是必要条件 诚品店员:书架是我的世界

撰文: 潘宛沚
出版:更新:

平时去购物,大多数售货员在你踏进店内一刻起,便热情招呼,问你要不要介绍,唯独去书店,店员绝不轻易开口打扰你,而你需要的“介绍”,他们早已通过书架的摆放呈现给你。文学分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世界文学又分日本、欧美,记下二百多个分类,是诚品图书区店员入职必过的关口。有些人记得快,有些人记得慢,但他们有一个同通点,就是热爱阅读。诚品文学区的阿中和儿童区的Carol都抱有相同的看法。每天都有新书送来,每天都有很多书要看,不喜欢看书的话,实在难以挨下去。当书店店员每天执书、摆书,工作没什么新奇事发生。最有趣的事,都在书本之中。

Carol现在是儿童区的组长,曾在食谱、医学等生活图书区工作。(黄宝莹摄)
红胶囊是Carol“看书的入口”。(网上图片)

接触不认识的书是成长过程

在诚品工作五年,食谱区、医学区,Carol都做过。原本想到人文区工作的她,辗转来到儿童区,一来就担任组长。领导组员整理书籍外,自己也落手落脚。对儿童书没什么认识,但在前人教导下,也很快上手。“这也是个成长过程,我可以看不同的书,找到各种乐趣。”每次新货送到,她都会快速看一遍书籍,然后快速地将书放在合适的位置。平日也会看看短片和动画,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构思平台的陈列。

这份工作之前,如果非得说Carol和儿童书有什么关系,那就是她从中学便开始看很多图文书,台湾知名图文作家红胶囊更是她“看书的入口”,但红胶囊面向的读者主要都是成人。Carol下班后看的大多是成人向的书籍,心理、小说、图文,几乎什么都看。诚品定期都有员工分享会,她便认识到很多不同类型的书。她也希望日后到其他书区工作,学习更多,她说自己真的很喜欢看书。

新书送到,阿中便和同事将书搬到推车上,准备上架。(黄宝莹摄)
在儿童区工作需要更多耐性和爱心,终究孩子较难控制。(黄宝莹摄)

平和的书店工作

当然,当书店员工,还要和客人沟通。在Carol看来,“爱看书的人一般都比较内敛”,虽然交流的机会不多,大都是询问书的位置,沟通技巧还是要有的。Carol遇过顽皮的小孩,躲在书桌下不愿离开,怎样劝也没有用。后来还是孩子无瘾了,自己爬出来。正如她自己所言,面对孩子真的要更多耐性和爱心。不过,曾在NGO工作的她,接触过很多人,也从中学习到对人要亲和友善。过去的工作经验,对书店一职都有一定帮助。

中则曾在家品店当售货员,喜欢看书的他也喜欢和人谈天。“有客人和我争辩到底是24个比利,还是23个比利。”他笑了一笑,想了想,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在他的印象中,这就是两年多来最特别的经历。在书店工作,很平和。“看书是工作的一部分,只要你喜欢,怎么看都不会闷。”他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有什么书送来,有什么可以看。

尖沙咀店外是海港,游客大多最爱这家香港分店。(诚品书店)
《少年来了》是韩国女作家韩江的得奖作品,阿中认为小说不出名却是重要的。(黄窦莹摄)

一个书架就是一个世界

在公司的安排下,阿中来到文学区工作。从一般店员升至组长,他看书的速度愈来愈快。在大学主修社会学的他,本身也看很多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侦探小说,都涉猎过。现在他负责的世界文学区,反而是他之前未接触过的类型。“小时候没有相关的知识和经历,长大后看世界各地的小说,能了解更多民族的历史,文学都离不开历史。”畅销书榜上的书不一定是他喜欢的,他便在负责的平台上推荐自己欣赏的书,放在当眼的地方。见到有人经过平台时,他也会留意他们有没有拿起自己推荐的书。

这些书未必受大众认识,阿中却认为是重要的。“阅读不同地方的文学能启发思考,而且告诉大家有些事一直在世界各地发生。”现在放在立书架上的《同情者》(The Sympathizer),是美国畅销小说、2016年普利兹小说奖得奖作品,讲的虽然是70年代的越南战争,但作者是越南裔,以越南人角度讲述越战,在美国文艺界很少见。另外上年的韩国政治电影《逆权司机》引起热话,阿中便提到同样以光州民主化运动为题的小说《少年来了》。小说获意大利文学奖“马拉帕尔泰奖”,名气却及不上同一题材的电影,但阿中依然推荐小说:“它不出名,但有很意义。”

会继续在文学区工作吗?阿中点点头:“我希望客人会定期来到我的平台,看我所推荐的书。”这些书不是受所大众青睐的,但他渴望有更多人留意到。每次整理平台,他都抱持这个原则。Carol说过平台能反映店员的性格,阿中的话不多,但想必是个真诚的人,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书架就是我的世界。”窗外是个海港,仿佛会有海浪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