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景变幻》从小说出发 探讨香港“无地方性”市区重建|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邹文律以潘国灵、谢晓虹、韩丽珠等的这群在1997年之后出版第一本个人小说集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撰写了《城景变幻》一书,记录了他们如何以小说,写下这座城市的发展。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城景变幻-后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说论(1996-2018)》(下)-市区重建与无地方性

港铁商场围方(资料图片)

邹文律提到香港以“垂直都市主义”进行大型发展,一是在铁路站上建基座置放商场,再在基座上兴建大厦,二是在较小的市区更新项目中建筑高基座,再配以商场与商楼。如书中提及陈志华的短篇小说〈O城记〉:“我眼下的O城,是个高楼密布的城市,有数不清的购物商场。”一同由陈志华写的〈木偶之家〉,主角罗拉是生活在4826号商场的木偶,她醒来之后希望离开商场到外面的世界,但谁也不告诉她商场的出口,直到遇上了黑色娃娃服的少女。罗拉问商场以外的世界,少女回答:“都是商场啦。只是编号不一样而已。”少女曾言城市人爱逛商场,“商场气候宜人,有空调,又不怕风吹雨打。我们可以在这里出生,然后在这里老死,多好啊。”可洛《鲸鱼之城》亦言不单是老年人,连年轻人也喜欢躲在商场内。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冯杰、郑政恒、黄怡、邹芷茵、唐睿主持,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香港空间有限,市区重建是其中一种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向。邹文律在书中引用了加拿大地理学家Edward Relph所提出的“无地方性”:“地方汇聚了人类和自然的秩序,是人生在世的经验和意向聚焦之处,个人和社区认同的重要来源,对人而言充满了意义和深厚的情感连结。然而,当某个环境与其他环境变得相似和单一,缺乏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让人的情感依附其上,让人对该地方产生认同感,便会构成某个环境的无地方性。”邹文律言情感记忆的依托远超于物理空间的建造,市区重建非简单二元性“拆与不拆”,而是由居民生活取向、足印、感情众多元素组成的展现。书中提到李维怡依据自身经验写成的短篇小说〈声声慢〉,故事讲述湾仔利东街重建项目引发的争议,描述受市区重建影响的中学生小碧一家和邻居对重建的感受。

湾仔利东街的重建项目引起争议,有人批评欠历史保育,也有人批评“囍欢里”新名字品味恶俗,认为老街价值被彻底消灭。 (李泽彤摄)

同样以市区重建为题材,可洛的小说《幻城》中的〈守城人〉,主角林守明长年居住在观塘裕民坊,在机缘巧合下进入自己创作的小说中,与小说人物一同对抗“鸟人”。小说中地区色彩丰富的旧区被拆除,改建成单一水泥基柱,以支持“幻城”向高空发展,留守者亦试图阻止小说中的政府改建“心水宝”。邹文律言,这些想像展现了作家对现实的期盼,“保育旧区文化,抛弃以逐利为本,造成无地方性的市区重建方式。”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