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缺乏方向与全盘规划 收回东隧暴露施政盲点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要解决交通挤塞,最彻底的方法就是全面免收三条过海隧道的收费。这不是空中楼阁之谈,而是以大胆思维解决交通问题。

东隧的专营权已于八月七日届满,由政府接手。(资料图片)

在政府的整体运作当中,接管东区隧道也许只是小事一桩,但她缺乏周详计划、近乎急就章式的处理手法,反映了其管治欠缺全盘规划。

香港公务员、官员和议员的共同问题,就是缺乏方向和对社会前景的认识。他们自以为做事专业,关心社会和拥护民主;但社会和政府有很多每天发生的事情要做,不是自我感觉良好和叫几句口号就能解决。可以说,政府只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步行步,甚至可谓畏首畏尾,未能果断利用契机适时解决社会问题。政府处理东隧的政策,是其典型管治手法,暴露种种施政问题。

香港交通挤塞问题严重,主因是欠缺对路面交通系统的全盘规划,特别是调控三条过海隧道的使用量。现时三条隧道收费悬殊,直接导致其使用量相差甚远;据政府文件,红隧的设计汽车流量是每日78000架次,现时却须应付逾11万架次;相反,西隧用量现时只占设计流量五成多。这与政府希望透过西隧加快地区发展、纾缓红隧压力的政策背道而驰。这并非西隧设计出错,只是其收费相对高昂。既然其他隧道收费较便宜,那就不走西隧。车少了,隧道经营的成本就更高,也就需要收更高的费用,这是典型的恶性循环。

要解决交通挤塞,最彻底的方法就是全面免收三条过海隧道的收费。这不是空中楼阁之谈,而是以大胆思维解决交通问题。有一现成例子,就是上海市的免收桥隧收费政策。上海市解决市中心交通挤塞与加快发展浦东新区的利器,在于2000年5月1日实行的“桥隧免费过江”。政策推出后,浦东可达度大增,市民移居新区,企业也乐于在新区发展业务。初时上海人极其嫌弃浦东,戏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今日的浦东,却已是GDP占上海市四分之一的发达城区;2015年,浦东的GDP已逾6500亿人民币。可见,果断、明智的交通发展策略,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进剂。

运输及房屋局副秘书长罗翠薇,于半年前出席立法会东隧条例草案审议委员会时警告,若然接管东隧草案被拉倒,东隧会变免费,届时将有大量车辆转用东隧,影响港岛北、观塘及将军澳交通。政府或认为这是“灾难”,但部分市民闻讯窃喜,认为拉倒草案也非坏事。可见,政府与市民对“隧道免收费”态度迥异,政府亦未有深入探讨其可行性。事实上,政府毋须过虑隧道免收费会严重影响各区交通,视之为洪水猛兽。相反,若然政府能善用免收隧道费的政策,也许是解决目前挤塞问题的利器。

若政府认为全免收费不是在短期内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也应该考虑调整收费。收回东隧是个契机,应该借此良机,落实在2014年2月弃用的“东减红加”方案,把红隧的车流分流至东隧。就算红隧不加,东隧也大有减价空间。

2013年,运房局就三隧分流方案咨询市民时,东区区议员杨位醒清晰指出“当政府收回东区海底隧道的营运权,收费不需包括隧道建设的成本,道路使用者只需缴付隧道营运及维修保养成本,水平便可与红隧看齐,减轻物流货运成本。”也就是说,东隧现行收费包含隧道建筑成本,政府接管东隧后,理应参照红隧收费方法,以予扣除。如今政府收回东隧却不减价,于理不合。

运房局预计东隧免费将导致东九龙及东区大塞车。(龚慧摄)

其实调节两条隧道的收费,就能有效平衡交通的流量,更可以减轻香港市民的负担。换言之,政府可以借此机会,既调节好交通,又可以让市民看到政府的诚意。如果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也不考虑,只能说官员漠不关心了。此外,政府也应与西隧公司商讨,提早结束专营权,以全面调整三隧收费。若西隧公司拒绝,政府也可以透过补贴西隧公司以减低其收费,协助分流车量。

更令人费解的是,政府往往在掌握大量可靠资讯的情况下,仍欠缺果断执行力,往往因循于行政程序,费时失事。

政府已掌握三隧翔实数据与推算数字,但是过海隧道分流安排的“研究工作”,最早要2017-2018立法年度方能完成,更没有实质方案的落实时间表,令人质疑其还要在下个立法年度研究什么。政府不能发挥施政者应有的魄力与决断力,果断利用时机解决社会迫切问题。穷苦大众日夜受塞车煎熬,富贵阶层却能藉选用西隧而“路路畅通”,这种因施政而产生的“阶级差别待遇”,绝不公平。有权者有责,应运用权力解决社会问题时却束手旁观,就是渎职卸责,但政府官僚似乎未明此点。

方案提议在此,可惜的是,政府不但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欠缺诚意。

沿用现时收费,无异于大耍“拖字诀”,把问题抛给下届政府与立法会。论者或会生疑,难道政府希望待西隧专营权届满后,才处理分流方案?须知西隧的专营权至2023年方届满,到时不但本届政府已然交权,就算是下届政府也已不在任。现届政府最终在任期内,未能作出任何有意义的政策改变,甚至连最基本的改革时间表、路线图也拿不出,就是失责。堪忧的是,这种不“杀到埋身”则不正视问题的恶劣风气,于政府官僚中甚为常见。

泛民议员就财政预算案提交多项修订。(资料图片)

除政府外,立法会议员也难辞其咎。东区海底隧道草案审议之际,正值激进泛民就《财政预算案》拉布,议员并未深入、全面地讨论接管东隧后的安排,让政府在没有实质方案下得以蒙混过关。交通事务委员会理应积极向政府施压,要求尽快完成“研究工作”,及交代提出解决方案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但除了胡志伟软弱无力的“日落条款”,已不见其他议员跟进。这本是与民生息息相关之事,议会却冷淡处理,教人质疑议员是否真正关心社会福祉。立法会议员在关系民生的事情上毫无建树,只知在议事厅演“抗争戏”。但香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如教育、交通、保护弱势群体等,实在不容他们尸位素餐。

因为政府官僚与立法会议员的失职,香港人已然付出沉重代价。经济上,挤塞影响香港商业中心区的连系,使九龙及港岛多个商业及消费中心无法畅顺贯通,增加企业运作成本。环境上,挤塞造成严重空气污染,排放的温室气体亦加剧热岛效应。更重要的是,挤塞严重影响普罗市民生活质素:塞车严重,等同强迫“打工仔女”加班,直接减少留家时间,有碍其休息与陪伴家人。

社会有甚多问题正待政府与立法会携手解决,如教育、交通、保护弱势市民和新兴产业发展等。举个例子, Uber服务颠覆全球传统运输行业的发展,但政府对其发展却未有深入认知,在这方面的政策,远较大陆落后。

当政府与业界还在争论以“优质的士”计划抗衡Uber发展是否可行,大陆已决定于11月1日先于全球合法化网召计程车服务。政府长期以来的施政弊端,在于只能以短视近利的狭隘视野思考问题。

政府接管西隧遥遥无期,东隧成为目前解决红隧挤塞最有效的工具。这件工具已经放到政府的手里,它却不肯用、不懂得用,反而一再拖延;其运输政策失败,管治作风官僚,表露无遗。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