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治理人才欠奉 谈何良好管治
源于修订《逃犯条例》的反政府运动持续超过两个月,至今未有平息,上周六(8月31日)甚至发生较过往还要严重的暴力冲击,暴力示威者肆无忌惮,早已超出社会可以谅解的地步。事到如今,官民缺乏互信、政府管治水平低下的弊端已经表露无遗。《香港01》一贯认为,连场政治冲突只是表象,真正原因是深层次结构矛盾迟迟未获解决——政府欠缺政治智慧,公务员和政治人物对香港的困局缺乏正确认识,是情况不断恶化的关键原因。
让民众过上好日子,理应是从政者一切工作的初衷和基础。但我们的从政者有这种觉悟吗?港府官员(几乎都是公务员出身)一向被批评为高高在上,不谙民情,没有为香港作长远规划的远见;至于泛民、建制政客,前者沉溺于意识形态之争,只懂虚喊口号,泛论自由民主,后者虽是管治团队成员,实际上只是唯唯诺诺的应声虫。两大阵营同样“不务正业”,没有真正为市民服务。
改变始于认识,否则根本不会有正确政策和制度建设,到头来只会令社会继续空转。香港若要重新出发,必须凝聚改革共识,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培育新一代能够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的公务员和政治人物。具体而言,新一代从政者应以增进市民福祉为己任,放眼社会资源管理,聚焦产业、房屋、教育、医疗、养老等政策范畴,大力推动社会发展,建设民主自由的环境和制度。不然,香港便难以成为市民安身立命之地。
8月初,一批公务员以个人名义发起集会,甚至提出罢工,抗议政府处理《逃犯条例》修订的手法。他们出来示威,某程度上让人觉得当下的管治危机与他们无关,错的是问责官员或者其他公务员。但不客气的说,管治危机不可能由单次政策失误或某个人造成,实际上整个管治体系都有问题,当中负责规划和执行政策的公务员更是责无旁贷。
阻挠惠民措施公务员极离地
举例说,住屋问题长期困扰基层和中产市民,但迷信“小政府、大市场”的政府迟迟没有展现魄力撼动既得利益势力,特别是地产霸权,导致民怨难以消除。早前,绝大多数市民希望政府收回粉岭高尔夫球场,在那里广建公屋,但特首林郑月娥却对建议置若罔闻,请问公务员有否向林郑强烈表达不满?
面对反修例运动,盛传林郑被迫在房屋政策上作出调整,包括为轮候公屋三年以上、仍在等候“上楼”的市民提供租金津贴,却遭到房屋署官员反对。我们要问,为何有良知的公务员没有任何表示?
假如缺乏租管等配套设施,租金津贴会落入地产商和业主之手,某程度上反映政府依然不敢真正撼动既得利益势力。但无可否认的是,租金津贴确实有助纾减基层市民负担,何以房屋署仍要反对?这足以证明,公务员对纾解民困确实认识不足、承担不足。香港一直以拥有高效、廉洁的公务员团队为傲,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这些被视为精英的管治者不知民间疾苦,对纾解民困百般搪塞,他们的高效廉洁是否还值得我们自豪?这些公务员是否应该被辞退?
培养善治意识星洲珠玉在前
培养一批能够与民众同甘苦的公务员,是良好管治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且是善治的起点,新加坡在这方面便值得香港借镜。当地公务员的选拔和培育机制相当严谨—当局首先会在高中毕业生群体中“拣蟀”,获颁奖学金的精英学生自入读大学起,便获政府培养对公共事务的认识,包括参与政策研习会,以及到社区中心了解民生问题,这些并不是“参观”,而是“实习”;入读大学一两年后,他们须返回政府,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实地工作,同时要继续落区服务。毕业后,他们须在政府服务至少五年,再和其他公务人员参加AO甄选。
新加坡的人才培育流程相当繁复,但确实有助增加这些优秀年轻人对政府运作的了解,更重要是培养服务人民的使命感,以及参与具体工作的能力。相比之下,香港公务员选拔更重视英语流利和“醒目”。新加坡和香港均是英国前殖民地,为何在培训人才方面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实在令人不明所以。
我们当然不必夸大星洲公务员的能耐,但单从“贴地”程度来看,本地公务员显然有所不如。否则,怎会出现新加坡没有住屋困局,香港却“㓥房”处处的强烈对比?林郑月娥在去年的《施政报告》称,师法新加坡的香港公务员学院预计在2026年落成。但我们要问,这是她能看到新加坡唯一的优越之处吗?她必须明白,倘若不改良选拔、培育公务员的机制,同时摒弃不懂民间疾若的“离地”心态,管治困局恐怕还会持续。
区议会去政治培养专业人才
平情而论,管治问题错综复杂,单单改革公务员体系仍然有所不足,毕竟一个有意达致良好管治的政府除了必须依靠公务员之外,还要引入政府以外的声音,特别是民意代表。具体来说,当局应在公务员体系以外,建立政治人物“育成所”,一个可以考虑的平台是区议会。
在董建华年代,香港曾有“三级议会”(立法会、市政局、区议会),当中市政局的一大特色,在于让民选代表承担一定市政实务。但随着两个市政局在2000年被裁撤,有意从政的年轻人便失去一个锻炼场所。我们认为,区议会应承接部份市政工作,让这个有如“吹水会”的机构变身成培养专业管治人才之地。具体而言,当局可沿两个方向考虑:为区议会适当充权,以及“去政治化”。
两个市政局遭撤销后,原有职权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食物环境卫生署接管,区议会职权则依旧细小,实质上毋须承担实务,几乎只是一个咨询机构。必须指出,为区议会充权,并不等同否定康文署和食环署的作用。充权的意义在于参考昔日的市政局,赋予区议会某些职能,更为强调社区发展,包括参与环境建设、兴建及管理社区设施等。只要区议会承担实务,议员便有累积治理经验的机会和空间,从而培养社区治理人才、丰富管治人才库。
更加积极的改革在于让区议会做到“去政治化”,专注民生及社区事务。近年在立法会上演的政治角力,明显蔓延至各区区议会,导致区议员须就“平反六四”、“占中”等政治议题表态,转移了对地区议题的关注。不少政党在区议会操作各种政治议题,以为可以借机扩大自己的声音,但事实上只是继续把香港的发展局限在政治议题之上,导致社会失焦,无法通过增进民生福祉,达致公平正义。区议会并非立法会,本质是就市政议题发表意见,因此应该聚焦具体政策和社会资源管理,专心搞好市政,而非辩论自由民主等意识形态问题。
身处十字路口改革事不宜迟
《香港01》不厌其烦地指出,香港的深层次结构矛盾极其严峻,这点早已通过“占中”、旺角骚乱、反修例运动呈现出来。我们并不否认政治体制落后是冲突的部份原因,但更关键的原因,其实在于社会经济严重失序。可惜的是,掌握“行政主导”优势的港府却不谙改革之道,既看不见问题,更迟迟未能承担改革重任,因此才会发生目前极其严重的政治冲突。
改革公务员体系和区议会,目的就是直面社会经济失序——公务员要告别“离地”作风,明白自己的“老板”不是商界和权贵等既得利益群体,而是普罗大众;同样地,区议会不应沦为政治表态场所,而是应该“务正业”,发挥作为市议会的作用,在社会治理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从而有效回应民意诉求,顺道培育有实务能力的未来管治人才。
香港正处于十字路口,倘若任由问题像雪球般愈滚愈大,肯定不会有出路,这是所有热爱香港的人都不愿看到的。各界必须尽快回归理性、拒绝暴力,看清楚香港的出路在于改革,特别要在社会资源管理上发力。否则,香港只会继续蹉跎,无法从反修例风暴中复元。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9月2日出版的第178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您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