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中央批款支援香港 创科产业未拨雾见天
去年,24名在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致函习近平,指出香港的创科发展落后于形势,请求中央提供支援。习近平日前的回信,就肯定香港科学家的贡献,并承诺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发出通知,表示以竞争择优的方式为香港科研机构提供援助。财政部已率先批出2,200万元人民币予22个香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指示公开后,当日有份致函习近平的院士表示,中央政策为他们注射“强心针”;惟“强心针”本用于救弱扶危,香港政府无所作为,早令创科产业长期积弱、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如不及早施救,恐怕沉疴难起。去年7月,发改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指出,香港须巩固和提升金融、航运、贸易三大范畴。协议提及香港须推动创科发展,但亦指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将设于广东省;言下之意,在国家规划下,香港创科产业在大湾区将不会担当最主要角色。
国务院于2015年订立《中国制造2025》,冀带动规模庞大的科学研究,计划触碰美国的神经,令其向中国发动贸易战。港府理应发掘自身优势,参与科研创新;惟港府漠视发展机遇,对于国家的创科规划一直反应冷淡,令科研人员迷不知其所适。
中央指示旨在提供方向 香港可作国际科研中心
中央资助创科计划的重要意义在于指明方向,为香港确立科研中心地位。须知科研与政策息息相关,内地发展航空母舰、航天科技,带动的科研项目不知凡几,科学家依循方向,不愁学无所用。科学技术部副部长黄卫指出,科技部将循多方面展开工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当中包括“汇聚两地政策、资金、人才或设施等资源”以及“完善香港科技计划制度化建设”,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则呼吁,香港科技界人士结合“国家所需、香港所长”进行科学研究。这无疑有助香港的科研拨雾见天,科研人员更容易融入内地的科研蓝图及规划中。
特首林郑月娥、特区政府均发文回应,对中央提供支援表示鼓舞。林郑月娥在访问中指出,在港两院院士致函习近平并非绕过港府,并认为是次成果是特区政府、中联办共同努力争取得来。科研界早已多番要求政府增拨资金,争取多年不果,始去信中央。如果政府真正认清自身问题,早应向科研机构增加拨款,主动提出加强中港科研协作,而非在院士去信习近平后才急于协调。这次中央跨境批款,既非港府的政绩,更反映其后知后觉。
港府更不应因为是次批示,以为可以一劳长逸。同区对手早对国家科研中心的地位虎视眈眈,如果港府继续无所作为,恐怕堪负国际科研中心的重任。纵然在“计划”推出后,香港研究机构可获国家级的资助,增加研究机构、人才留港的诱因。但是,深圳等地的科研机构既有国家支援,更可申请省级、市级资助项目。若港府要担当国家研究中心的重责,必须改革资助制度以挽留人才。
香港财政储备充裕,应不愁研究经费短绌,但香港科研机构时常抱怨资金不足。虽然创新科技署在2012年向本港16间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每年500万元恒常资助,但这些科研机构营运经费高达数千万元,故科研人员仍需自行募集资金。反观内地则积极延揽香港人才、研究中心落户,以中大深圳研究院为例,院长郑汉其指出,过去五年研究院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共逾两亿元资助,研究项目更多达400项,深圳市政府亦资助研究院成立四间市级实验室,资金丰厚。港府必须急起直追,才不负所望,以成就国际科研中心地位。
再工业化势在必行 政府切莫守株待兔
在增拨研究经费外,政府须更进一步将研究产业化。虽然香港有优秀的大学体系,但是研究成果难以落地。香港科技大学前校长朱经武在2009年指出,科大曾经在半导体项目取得卓越成果,由于香港未有完善的产业化机制,以致该项目成果最终被台湾公司买去,再在内地大量生产。他更指出,“如果政府对此方面有一定的扶持,那科研成果及其商品化后的收益就全部是我们(香港)的了。”相关问题耽搁多年,例子不胜枚举,政府须解决院校研究与科研产业之间未能成功衔接的问题,避免研究成果外流。
今年3月,有立法会议员提案建议政府落实全方位“再工业化”,然而,创科局局长杨伟雄的回应乏善可陈。杨伟雄认为《施政报告》的政策已经有利促进“再工业化”,惟他未有提出支持传统工业升级转型、引导高端制造业回归等调整产业结构的具体措施。
香港产业单一的问题旷日持久,面对其他大湾区对手的竞争,“再工业化”实属刻不容缓。若要落实“再工业化”,除了进一步加强科研体系外,更要解决基础设施、人才难觅等问题。租金高昂一直窒碍创科产业向前行,由政府设立的科技园理应为商户提供合理租金;然而,根据《香港科技园公司条例》,科技园以商业方式营运,租金随市价旋起旋跌。随着港深科技园项目展开,政府必须确保租金低于市场水平,也须想方设法为合资格的创科企业提供津贴,建立有利的营商环境。
此外,政府还需设法留住人才、吸引专才。早于2010年,深圳市政府推出“孔雀计划”,就引进逾千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并带来逾万名海外人才。2016年,深圳住房和建设局更制定了《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计划在五年内筹集不少于一万套房屋,供海外人才、在站博士后和短期到深圳工作的人才租住,符合条件者更可获租金补贴。
反观香港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却少有实际指标。港府去年斥资8亿元建“创新斗室”,并称以低于市值租金供符合资格的科研人才居住,惟单位数目仅500个,实为杯水车薪,其呎租更达50至56元之高,比起部分沙田、大埔屋苑更贵;相对于深圳的积极有为,港府的人才政策毫不到位。
这次中央拨款资助香港科研机构,实属可喜之事。但是,港府亦须明白,香港一直未有重视科技,致使创科发展严重滞后。港府应摒弃旧思维,用开放态度全面拥抱科技,并重新定位产业方向。事实上,港府不作为的问题并非独见于创科发展,在房屋问题、退休保障、劳福保障等方面,同样难孚众望。这次中央的指示及拨款支援,显然是要港府务实面对香港的发展方向。香港的高度自治,前提是港人能治港。若然官员不自强,香港只会难逃“被规划”的命运。如果不同社会阶层人士都致函中央,那将是港人治港的悲哀。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5月21日出版的第112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