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撤杨伟雄 香港的创科路怎样走下去?
香港的创科路该如何走去,参与“指路”的人愈来愈高级,甚至连国家主席习近平也非比寻常地作了“批示”。反观,真正负责香港创科政策的杨伟雄,却一直如处雾梦之中,除了蹉跎岁月,还是蹉跎岁月。特首林郑月娥一再明示暗示,香港已到不得不变的发展阶段,只有变革社会才有出路。但变革必先除弊,若然创科局的一把手始终由不知创科为何物的杨伟雄执掌,那香港定然难在这领域有任何成功机会。
官方《人民日报》昨日发表题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大有可为〉的评论文章,直指香港的创科发展,比起一日千里的深圳,是“不温不火”。文章同时提及,“一方面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本地GDP的1%,创新科技研究‘缺粮少弹’;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缺乏工业体系支撑,创新科技产业‘土壤贫瘠’”直截了当地指出香港科研发展欠缺公私资金支援,与及产研脱离的致命弱点。
但香港还是具备十足的发展潜力,特别是文章所说的人才优势:“香港有5所大学跻身世界百强,国家两院院士逾40人,拥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2005年以来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各类奖项达28个,人才不可谓不丰富。”这一点也是习近平在批示中所刻意强调的:“香港拥有较雄厚的科技基础,拥有众多爱国爱港的高素质科技人才,这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
那么,人才济济的香港,为何在创科方面的“千日一里”?相对于上述人才优势,文章作者在谈论香港的政策努力时,明显见得苍白无力:“政策方面,特区政府将创新科技发展列为施政重点,成立创新及科技局,组建创新、科技发展及再工业化委员会,立下本届政府任内将研发投入提高至占GDP1.5%的目标,甚至加入人才抢夺战、推出科技人才引进‘特快专线’,工作不可谓不有力”,说到底,就是始终说不出香港政府到底做了什么实质工作。
谁毁了香港的创科发展,令我们无法充份发挥两制优势、人才优势、国际化优势?又是谁令我们长年深陷政策劣势、市场劣势、产业劣势,动弹不得?在创科局未成立时,官员或建制议员不时会将责任推卸至民主派“阻住地球转”,妨碍成立创科局,令香港科研发展无法推进。事实证明,在创科局设立后的数年来,香港还是在相关领域上毫无寸进,那么,要问责当然要找问责局长了。
杨伟雄在领导创科发展方面欠缺能力,已是人所共知,甚至多次被科企巨头公开指摘。在去年的“《跑赢智能时代》白皮书发布会”上,腾讯主席马化腾就曾以说笑话的口脗“敬诫”杨伟雄,要求他要做到有效引入科技人才,否则就须问责。议会之内,杨伟雄的不务正业,甚至时而缺席会议,更是经常遭受议员批评。
杨伟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能力认清香港的机遇与挑战,也不知要把香港的科技发展带到什么方向。他昨(16日)早出席港台节目时,仍然只知重弹一贯老调,不但未能准确认识习近平批示的意义,完全没有为现时遇上的发展困难提供任何解决方案,更试图把“资金过河”引为自身的功绩之一:“该政策的促成,是由本地科学家、港府及中央等各方面合作共同促成”——创科局成立将近 3 载,香港的科研资金还是严重缺乏,专家多已不再指望港府,直接上书中央。不论是科学家的绝望,习近平的批示,传媒的批评,均正正突显创科局的政策无能。这有什么好值得港府官员自豪的?
近年来从政者,有不少会为自己欠缺改革的视野和能力,寻找各种匪夷所思的理由,甚至把改革无法推进的责任算在民意阻挠的头上。愈是亟须改革的社会,愈是不能容忍这种欠缺魄力与能力的“领袖”尸位素餐。若然纵容他们空占高位而无所事事,最终只会令社会一再丧失各种宝贵机遇,令大众蒙受庞大的不必要损失。香港要发展成智慧型城市,要在创科的研究与产研两方面急起直追,不能永远倚赖来自国内的支持。但要奋起自强,林郑点兵遣将却马虎不得,先从撤换杨伟雄做起,相信是最合乎社会期望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