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道的赫德】创中国海关 从翻译员变成大清功臣的爱尔兰人

撰文: 陈颖然
出版:更新:

今天到赫德道,喝的是手工咖啡,吃的是异国情调多国菜。但有谁会想起,赫德不只是一个潮点,还是一个带动中国现代化的大清功臣。这个爱尔兰人不但说得一口流利中文,还曾在中国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设立海关、全球最大的邮政系统等……今天,一个踏足香港的爱尔兰人重新翻起这个同乡的故事,从赫德身上发现了甚么?

赫德充满野心,在24岁之龄,放弃英国公职,决定为中国创办全新海关机构。(受访者提供)

香港不少街道名称充满西方特色,很多都与港英著名人物有关,例如砵典乍街(与香港第一任总督同名)、公主道(纪念玛嘉烈公主访港)等。尖沙咀赫德道(Hart Avenue)背后竟是一个爱尔兰人在清朝打拼的励志传奇。

根据梁涛的《九龙街道命名考源》,赫德道原名为东林荫道(East Avenue)。为何是Avenue,不是Road?原来英国习惯把有树木的住宅区街道唤作Avenue,在1880至90年代的尖沙咀为西人住宅区,在刚开发时的赫德道为林荫路,因而得名。不过到了1909年,政府在重整街道名称,便改以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爵士(Sir Robert Hart)命名。赫德有多犀利,令一条林荫街道以他命名?

北京赫德道(Rue Hart)为赫德大宅(已被义和团焚毁)所在,现易名“台基厂头条”。(受访者提供)

爱尔兰高材生到中国当翻译 与华人女子相恋9年

为甚么一个西方人会到中国做官?缘起自英国外交部招聘驻华编外翻译员。《赫德传──大清爱尔兰重臣步上位高权重之路》一书写道,时逢1854年,赫德刚于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王书院毕业一年。校方得知他申请当编外翻译,因其成绩优异,竟取消筛选试,直接提名赫德。辗转之下,赫德获聘,香港便是他走进华人世界的第一站,时任总督宝灵爵士劝勉他多留意身边事物,从书摊到招牌,还有路人的言行,皆可得以学习。

不久,赫德到驻宁波的英国领事馆正式工作,每日花近7小时苦学中文,包括方言和“官话”,以及礼仪、文化。年轻的赫德在中国也留下教人唏嘘的爱情故事——22岁的赫德在宁波认识广东女子阿姚,相恋9年,并诞下3个孩子。然而,当时社会不能接受异族“苟合”,对赫德的仕途会有影响。为了平步青云,赫德最后选择把孩子送往爱尔兰的寄养家庭,又送阿姚3000元惜别金,时年1866。虽然他们没有白发齐眉,但这段异地恋情使赫德真正深入华人世界。

1878年,大清海关发行中国首批邮票——大龙邮票。(受访者提供)

得恭亲王信任 成立“联合国”海关

赫德对中国的认识及认真的态度,令他受到英籍上司及中国官员的赞赏。在1859年,24岁的赫德决定毅然辞去领事馆职务,管理广州海关。恭亲王奕䜣与赫德首次见面后,一见如故,一来因为赫德的真诚及会话流利,二来赫德对设立新海关机构准备充足,对答如流。后来,恭亲王担任总理衙门(即今外交部)最高负责人,更是赫德工作的一大助力。

赫德在中国最大功绩便是成立新海关机构,雇用各国菁英,并要求必须学会中国语,加上利用各种策略,如定期调职、会计系统等,杜绝派系徇私、贪污等问题。海关每年稳定的税收,令大清政府足以偿还巨额外债,亦有助赫德落实执行不少中国现代化计划,包括创立中国海军、铺设海底电缆、建立全球最大的邮政系统、在沿海设立灯塔制度等。

虽然赫德在中国作出种种贡献,但在1900年义和团之乱中,他曾面临死亡的威胁。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赫德与其他洋人及华人基督徒被围困,在政府军与义和团的枪击炮火下生活55天。在外国军队将拳民击退后,赫德却在英国、美国和德国的主要杂志上发表文章,为那些背弃他的中国人说好话:“汉民族是一个聪明、文明的民族……”这些文章成为赫德忠诚的印证。直到1908年,73岁的赫德以健康理由离开天津,回到英国,离开他发展事业近半世纪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