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美学】逐渐消逝的霓虹灯影 五光十色中看过去的消费地图

撰文: 林可欣
出版:更新:

盐焗鸡、性感女郎、蝙蝠加铜钱的图案,一个个以霓虹光管制作的商号招牌一直是香港人习以为常的城市景观;曾经,我们擡头一望,满街霓虹光影蕴藏着城市的美学和消费文化,却不曾被仔细纪录,这几年更随着屋宇署《建筑物(小型工程)规例》修订被陆续清拆,成为逐渐消亡的街道风景。研究街道文化多年的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郭斯恒,2015年开始与团队纪录油尖旺区近300个招牌,从中追溯过去的商业活动如何建构社区。譬如说,佐敦最多夜总会招牌,油麻地较多麻雀馆和当舖,旺角则包罗万有。不过他近日发现曾经纪录的招牌已被拆卸,他形容:“像看着濒危物种灭绝”。

有些夜总会的霓虹招牌会用上性感女郎作图案,郭斯恒说,这些图像类型让路人显示他们的目标客群。(受访者提供)
郭斯恒把在街道拍摄的霓虹招牌图案分门别类:当舖、食店、娱乐场所等等,贴满他办公室墙上;他计划今年出版相关书籍,讲解这些视觉文化和每个年代的消费模式。(林可欣摄)

在郭斯恒办公室的墙上,一幅长长的街道地图,涵盖油麻地、旺角、佐敦、太子和尖沙咀;上面划满红点,有些街道上的红点很密集,有些寥落。这个街道“工程”似乎很庞大。他与研究团队于2015年暑假,根据google地图2011年拍下的实景截图,走过每条街道、巷里,纪录现存的霓虹招牌。旧招牌不符新例 成濒危物种

郭斯恒说,有些地图上的招牌,他们去到现场已不复见,大概是在2011至15年间拆除;截至去年年初,数字更减半,只剩下约285个。“我哋一路统计,呢啲霓虹招牌就一路要拆;近月再去看,发现有些已被拆走了,就像濒危生物,慢慢灭绝。”郭斯恒说。

郭斯恒早前参与摄影展,在模拟的街道地图上,点出油尖旺区每个现存的霓虹招牌位置。(林可欣摄)
在郭斯恒早前参与的摄影展中,展出他与团队一年多来在油尖旺区拍下的霓虹招牌。(林可欣摄)

部分招牌自上世纪1960年代,已高挂半空,每夜照亮这个不夜城市;直至屋宇署2010年全面落实《建筑物(小型工程)规例》,这些大小、形状不同的招牌或因店舖东主不参与“检核计划”,没有署方的认可人员查核现有招牌的尺寸、高度是否符合新规例,或招牌本身已“不符合技术规格”,而被拆除。署方近年更加紧发出清拆令,数以千个旧式招牌经已埋葬堆填区。

如果霓虹招牌是有血有肉的“生物”,已在今个世纪濒临灭绝。郭斯恒记录店名、地址和类型,收集招牌相片,尝试重组当年的社区面貌与繁华。

郭斯恒说这家桑拿去年初仍营业,但近月已结业;这些娱乐场运用西方风格的图案,如罗马柱和图腾,为店舖营造西洋和帕来的感觉,客人进内消费,也是消费一种西方文化。(受访者提供)
当舖的招牌标记,蝙鼠倒挂再加铜钱的形状,寓言财源与福到来,郭斯恒认为很有设计智慧;他翻查又发现,有些招牌上有个“囍”字,相信是某生意企业注册的专利标记。(受访者提供)

霓虹里看餐饮娱乐业兴衰

油尖旺是娱乐消遣集中地,郭斯恒说:“尖沙咀就多啲食肆,亦与游客区有关,地价较贵,是中高收入人士聚集地方。”郭斯恒续分析其他地区较平民,如佐敦最多夜总会的招牌,相信那里娱乐事业最兴旺,油麻地就较多麻雀馆和当舖,旺角则什么都有,娱乐场所如卡啦OK、桑拿等等有13间,当舖有7间。

郭斯恒从霓虹光影看到这几区的消费地图,发现不少食肆或因生意不稳定,这几年很少制作新霓虹招牌。“制作和保养招牌所费不菲,若营运成本高,食肆就不会再为招牌花费额外金钱。”1980至90年代红极一时的大型夜总会,数年前也陆续结业,“但规模较小的夜总会今日仍在,相信仍做得住、有客源,而且愿意花钱做招牌。”

招牌象征经济活动和消费模式的转变,郭斯恒说桌球店和机舖的霓虹招牌,1990年代满街都是,反映当时流行的商业娱乐活动。(受访者提供)
郭斯恒与研究团队根据Google地图的街道图片截图,追踪现存和消失的霓虹招牌,并翻查香港的旧相片,分析过去至今的油尖旺区的变化;他料今年底会开展更多地区,如湾仔和铜锣湾的招牌研究。(林可欣摄)

光管造的蓝妹啤酒、盐焗鸡:一个时代的视觉文化

不少夜总会招牌都会用上蓝妹啤酒的图案,郭斯恒分析,或是品牌赞助,又或这个牌子予客人西洋的感觉,像消费帕来物。(梁鹏威摄)

五光十色的霓虹,刺眼的光吸引路人眼球。因此郭斯恒说,现存的霓虹招牌,多是夜店、桑拿等等与娱乐有关的行业,有的更以光管勾画性感女郎的图案,店内葫芦里卖什么药,一目了然。

他还发现,一些卡啦OK和夜总会的招牌上会有共同的商业图案,如蓝妹啤酒的商标。“(他们)不会用生力啤或青岛,而是舶来牌子、外国女郎、罗马柱状图腾,似是西洋感觉,客人进内消费,自觉在消费一种西方文化。”

食店则会图像化其生意和食品类型,让路人一目了然。(梁鹏威摄)

至于餐厅招牌,则多被图像化。“有些特色食肆,会用招牌菜或动物作招牌标记,鱼虾蟹、碟上有只盐焗鸡,用来分辨竞争对手。”郭斯恒说,霓虹招牌在还没有电视和网上广告的年代,也属一种大众媒体,代表一个时代的消费模式和视觉文化。可惜如今拆下一个又一个,我们只能从照片追溯香港当年。“街上愈来愈少这些旧式小店舖的招牌发光,多变成连锁商店及其大型广告,街道面貌经已不同。”

香港街道渐换上符合新规例、较轻的LED招牌,不夜城又有了新的光,但郭斯恒认为,LED招牌光的密度较低,要密得像电脑荧幕才能把大字和图案看得更清晰,“这些字体和图像是一点点和一条条闪光,总不及霓虹招牌闪得好看、柔和。”

有些富特色的旧招牌不敌时代变化和经营成本,店舖东主不花费保养和点亮,已不在闹市发光。(吴钟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