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森林进化.影片】走一趟大埔滘次生林 探索林中真实面貌
大埔滘自然护理区是香港其中一片最成熟的次生林,范围广阔,而且路径可贯穿林中,走一趟香港次生林,可以由白天玩到夜间,是生态的视觉盛宴。
大埔滘自然护理区是香港其中一片最成熟的次生林,范围广阔,而且路径可贯穿林中,让人欣赏香港次生林到底是甚么模样,了解里面的植物和生物多样性。
大自然植披的演替过程里,若没有人为干扰,会由草地经过约十年时间,演变成灌木林,再由灌木林经过3至40年,演变成次生林。次生林是一个重要的生境,吸引和孕育不少动物如林鸟、蝴蝶,夜行生物如萤火虫等等。香港户外生态教育协会(OWLHK)创办人马昀祺博士(Xoni)与劳丕礼(Janice)笑言:“走一趟香港次生林,例如大埔滘自然护理区,可以由白天玩到夜间,几乎四周都是观赏生态的视觉盛宴。”
次生林:高树15米、树冠连绵
在一片成熟的次生林中,高树品种比较多,林底较少喜光的草本植物,耐阴的灌木相对多一点,最高层的树木大概15米左右,虽然同样有攀援类植物,林底给人凌乱感觉,但藤蔓又不会像风水林般粗大。从林底擡头往上望,树冠连绵密集,树叶与树叶几乎叠成一把大伞的模样,形成林底阴暗环境,加上树木聚集湿气,导致林中湿度高。
在香港,一片成熟的森林应该是烧不着的,香港的气候湿度高,树冠之下林底有堆积落叶,可以聚集湿气,树林下的泥土储水能力也比较高。不过,香港山林一直未能显著地演化成拥有高生态价值的成熟次森林,最大主因正正是山火。
沿大埔滘自然护理区的自然教育径,可以看见一些分散的小规模植林,当中黧蒴锥是植林树木的一种,发芽率相当高,是当年很重要的一种原生的植林物种。黧蒴锥是壳斗科的树木,它的种子很硬,难以吸引动物传播,以至种子掉到哪里就生长在哪里,不能大量散布。而另一片植林则是种植了外来物种红胶木,都是早期常见的植林树种,因为其可克服各种生长环境,而且生长速度快,但相对原生林而言,其生态价值会较低。
生态学者:森林覆盖率可达30%
灌木林演变成为次生林的速度,那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首先视乎灌木林的位置,它附近有没有任何的种子来源(Seed Source)、土壤的深度和养份、人为干扰、山林的座向等等。例如,香港面向北的山坡往往生长著较茂盛的树林,因为面向南方的山坡在旱季时会接收大量阳光,致使有更频密和严重的山火发生,影响森林演替的进行。
其实,将植披演替过程分成不同的阶段,有助支持生态保育方面的工作,当中以次生林拥有最高生态价值,能够支持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演变成一片成熟的次生林,所以保育次生林同时亦会保育当中的丰富生物。再谈及森林保育,Xoni希望香港的次生林覆盖率可以增加到一个可预计的数字,例如占全港土地面积30%。根据文献资料,若不包括植林的话,现时香港的次生林覆盖率是10-15%。
保育森林从个人做起
香港的所有木制品,例如香港的纸类、木家具等等,全部来源都是外国送来香港的,另外,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棕榈油制作的产品,包括清洁用品、护肤品、食物等等,都是透过大量砍伐树木以取得木材或土地以种植棕榈树而衍生出来的产品。
森林的其中一项最大功能就是帮助人类储碳(Carbon Sink),当人类每砍伐一棵树,储存在树木本身的碳就会释放到大自然,成为一种温室气体,而人类伐木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的其中一个重大因由。
Xoni强调,保育树林并不遥远,我们可以由日常做起,例如珍惜各样资源和产品,减少浪费;购买经过FSC认证的木制品、RSPO认证的棕榈油产品;实行重用与回收,支持香港可持续使用生物资源。
香港户外生态教育协会(OWLHK)OWLHK植物多样性系列——次生林篇
日期:11月27日(日)时间:每日上﹑下午各一场(09:00-12:30/14:00-17:30)地点:大埔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