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森林进化.影片】龙虎山看灌木林形态 树矮、鸟类丰富
走进一个林地里,到底是树影婆娑,还是山径开扬?耳边听见各种雀鸟鸣叫,还是一片静悄悄?森林像所有生物一样,不同阶段有不同面貌,各种特征都有其含意,并透露了它们的年岁,即是于演替过程中的哪一个阶段。
香港户外生态教育协会(OWLHK)创办人马昀祺(Xoni)与劳丕礼(Janice)带领记者走进香港龙虎山郊野公园,讲解香港典型的灌木林形态:
走进灌木林里,沿路景观明显开扬,主要由多主干、不太高的灌木覆盖,同时在当中见有个别树种分布,例如山乌 桕、漆树等等,显示它正慢慢步向演化为次生林。灌木林有不少植物品种,果实都依靠雀鸟传播,所以林里时常听见鸟叫。
走进灌木林里,沿路景观明显开扬,主要由多主干、不太高的灌木覆盖,同时在当中见有个别树种分布,例如山乌 桕、漆树等等,显示它正慢慢步向演化为次生林。灌木林有不少植物品种,果实都依靠雀鸟传播,所以林里时常听见鸟叫。
要演化为一座森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草地开始,大概10年后演变至灌木林,再经过大概30年演变至次生林。灌木林也大概可以分成早期“较年轻”的灌木林,即是刚由草地演变成灌木林;或者“成熟”的灌木林,即是开始由灌木林演化成次生林的阶段。
“年轻”的灌木林里,植物较矮,周围环境光亮,先锋物种会首先进驻,例如芒萁、桃金娘等,它们适应能力强,可克服土质差和阳光猛烈的环境。当先锋树种如白楸、山乌 桕、鸭脚木等逐步在林里生长,改变微气候,并慢慢长成树荫后,一些耐阴的物种,如九节、草珊瑚等等。当树冠愈来愈浓密,好光的草本植物和树种慢慢减少,由耐阴的树种和大树占优势,整个演替过程就是这样前进,慢慢由灌木林长成次生林。
由宝珊道进入龙虎山郊野公园,于路程初段可见一片树木高度相近、排列整齐的树林,纵使林下景观开扬,但有别于灌木林的情形,此为早年以人为手段大量种植外来树种,跳过了自然演化过程中草地、灌木的形态,加速自然演化过程而成的植林。
灌木林虽为森林演化的一个阶段,其固土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比次生林要低,因为一座成熟的森林,树冠能覆盖泥土表面,树根能够大范围而且深入地底抓紧泥土,做到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一个种满树的山坡,下面的泥土好像棉花一样,下大雨时能够保存水份,但如果山坡只有草地、或者灌木,保护泥土的效果就差很多了。
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香港尤如一座秃岛,因此政府在1960年代进行了广泛的植树计划,希望尽快防止因缺乏表面植物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红胶木,特征是红色树干、树皮有裂纹,来自澳大利亚的树种,适应力强、生长速度较快、树苗供应量充足,成为香港当年的“植林三宝”之一,与台湾相思及爱氏松两种外来树种,在香港被广泛种植。它的果实干硬,不受香港的鸟类欢迎,加上红胶木有一种植物荷尔蒙,抑制附近其他树木生长,不利自然演替过程。
现时,渔护署正进行植林优化工程,会针对一些外来物种,例如红胶木、台湾相思、白千层、桉树等,进行疏伐,腾出空间重新种植本地树种,改善本地生态环境。
香港户外生态教育协会(OWLHK)OWLHK植物多样性系列-灌木林篇日期:十二月十八日(日)时间:每日上﹑下午各一场(0900-1230或1400-1730)地点:中西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