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红树林.影片】鱼仔、虾仔、蟹仔 泥滩上的天然教室

撰文: 吴志茵
出版:更新:

红树林于沿海地方生长,独特构造令它可抵御海水浸没,对抗潮汐涨退,在海边偏安一隅;有别于城市树木,它与人的生活保留一定距离,没有太多交集。然而近年的海洋垃圾问题,尤其是内地垃圾入侵本港沿岸海域,都对沿岸地区造成极大破坏,其中红树林的生境更受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有人为了建屋,不惜破坏天然红树林,以换取沿岸地区土地权。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渐加剧,现在即使只是低调地生长于海岸地区的红树林,都已不能幸免。摄影:吴钟坤、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要了解本地红树林生态,记者跟随研究员来到西贡泥涌,看看红树林如何在泥滩环境为生物营造理想栖息地;然后到访拥有全港最大红树林的地区:米埔自然保护区,内里新建环境监测站,透过长期观察数据,了解红树林于缓解气候暖化的角色。事实上,这些沿海生境都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不单联系泥滩上的各种生物,亦同时联系人的生活,和人类有密切关连。

潮退生机涌现

泥涌,退潮后的泥滩上,因潮水而出现波浪纹的凹凸地带,形成一个个小水漥。此时,栖息于泥滩下的鱼仔、蟹仔纷纷从小洞口中冒出头来,把握时机出动觅食。牠们的个子非常细小,在洞口探头探脑,对四周环境十分敏感,即使只是轻声细语,也会慌张得钻进泥土中。在烈日当空下,要寻觅及观察牠们的一举一动,就得考验你的耐力了。

到访当日正值大暑,记者中午过后抵达泥涌,潮水开始退去,露出一片偌大的泥滩。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研究助理罗瑞怀(Calton),正带领一众大专院校学生,在汀角及吐露港沿岸不同地点进行生态调查。

角眼切腹蟹与海洋界鼻涕虫

潮水愈退愈远,灼热的阳光照遍整个泥滩,把泥土的水分慢慢蒸发。只有手指头大小的角眼切腹蟹,躲在红树林下蠢蠢欲动。牠有一个习惯,在觅食时会不期然地挥动双螯来宣示地盘,由于这个趣怪动作有如日本武士切腹,所以因此得名。虽然个子细小,而在保护色之下,很难察觉牠的存在,不过,每当牠高举白色双螯,跟着节奏地做早操,就会暴露牠的行踪。

另一边厢,我们看见滩上布满一个个小沙球,想必是股窗蟹的杰作。牠们会过滤沙中的养分作食物,然后吐出小沙球;我们还发现这里有枪虾,牠刚发放了空气炮,扬起沙粒,吓退了旁边的鱼儿;而滩栖螺则在滩上缓慢地移动,刻下迂回曲折的轨迹;有“海洋界鼻涕虫”之称的石磺,与海葵、寄居蟹等一同生活于泥滩之中 —— 红树林物种丰富,生机处处,是很多小型海洋生物及浮游生物的孕育场。

泥涌面向吐露港。(资料图片)
Calton是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研究助理,带领一众大专院校学生到吐露港及赤门海峡沿岸不同地点进行生态调查。

结构特殊能适应泥滩环境

泥涌位于西贡西沙公路旁,面向吐露港,内湾偏安一隅,水流缓慢,有利沉积物积聚,渐渐形成泥滩,吸引小型生物前来栖息。由于潮汐涨退令泥土地基不稳固及缺氧,因此并不适宜一般树木生长,不过红树自有一套生存法则,拥有特殊的结构,能适应这种特别的环境,更会生长成林。

例如白骨壤会长出直立的根枝,穿破泥土,这种称为“出水通气根”的结构,可帮助白骨壤于泥土表面呼吸。Calton解释:“其实红树林不是一个正式的分类,而是一个对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植物的统称,所以在真正植物分类中的科和属,可以相差甚远。

红树有真有假

而红树又有分真与假:真红树是可以被海水淹没而不死的;类红树则没有真红树的独特结构,不能在水中生存,通常生长在真红树后面,离岸较远。”

因某些红树品种内含单宁成分,以前会被提炼成红色染料,故被冠以红树之名。红树多生长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海岸潮间带,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特殊湿地生态系统。香港位于亚热带地区,当然都有红树林,但相对其他热带地区,我们的红树林面积相对较小,而树的高度亦普偏较为矮小。

中午过后,潮水退去,露出一片泥滩,栖息于泥滩下的小生物如股窗蟹趁机出来觅食。
白骨壤会长出“出水通气根”的直立根枝,穿破泥土于泥土表面上呼吸,是红树其中一种适应泥滩环境的特别结构。
俗称“水笔仔”的秋茄树,果实成熟后会直接在母体上发芽并生长胚茎,呈笔状一枝枝垂挂着,直至脱落插入湿地软泥上,才开始独立成长。

摸蚬、海洋垃圾破坏红树林生境

专门研究海洋生态及鱼类的Calton,拿着相机跑到小溪里,静静观察𫚭鱼、钉公的动静。“牠们的鱼苗一般会在红树林环境中生长,长大后才会游出大海。其实红树林对渔业有一定贡献,但香港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他继续解释,原来红树的枯叶是虾、蟹及鱼类的食物;鱼苗于浅滩生长,又为鸟类提供食物,冬季吸引候鸟前来觅食,因此亦成为候鸟的重要栖息地。“红树林所影响的不只是树林环境,而是整片海洋。”

红树林与泥滩上的各种生物,既然生机处处,自是认识生态的天然教室;不过,游人抱着娱乐心态,来红树林捉鱼仔、蟹仔为乐,而摸蚬更成为近年热门活动,每逢假日,一家大小为了摸蚬,都会翻起石头,又以泥耙铲起泥土。记者到访当天为平日,虽然未有遇上假日来摸蚬的人潮,却在淡水溪流中发现十多只死蚬,每只体积仅大于一个五元硬币,相信是在游玩过后被人遗弃于此。

Calton说,蚬的生长速度虽然不算慢,但摸蚬活动其实对生态带来严重威胁。“蚬会吸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这过程有过滤作用,帮助洁净海水;而蚬是其他动物的食物,大量摸蚬除会影响食物链外,把泥滩掘到一坑一坑,也会影响整个生境。在外国如澳大利亚及纽西兰等地,都对捕捉蚬类的大小及数量,定立了限制。”早前有报道指,游人用盐来引蛏子,于泥滩上洒一把盐巴,令泥滩的盐度瞬间提升几倍,借此逼令蛏子现身,但这做法会影响其他生物,造成破坏。

另外,大屿山水口也是所谓的“摸蚬胜地”,特别是在夏季,假日定必人潮如鲫,在泥滩上低头弯腰肆意挖掘,为红树林生态带来严重破坏。然而,水口所受的威胁岂只是摸蚬,近日的海洋垃圾问题更令人忧虑。

滩栖螺缓缓地在滩上爬行,以吸食腐植质为生。
平背蜞是泥滩上常见的蟹科生物之一。
近年流行泥滩上摸蚬,对海岸生态造成破坏。
为了摸蚬,游人翻起石头,又以犂耙铲起泥土,在泥滩上掘到一坑坑,破坏生境。

海上垃圾阻碍红树生长

上月中,环保团体“绿惜地球”召集50多名义工到水口泥滩清理垃圾,该组织的社区协作总监郑茹蕙说,他们合共清理了逾600公斤垃圾,当中以塑胶废物为主,如胶樽、胶袋及食品包装,也有鱼网、鱼丝等其他垃圾。垃圾中不乏印有简体字的包装纸,反映出废物可能是从内地经大海入侵本港海岸。

“潮涨时,海浪把垃圾冲上岸,渐渐积聚不少垃圾,缠绕着红树的树根及树枝,不仅阻碍红树正常生长,垃圾的重量也会令树枝折断,对树苗的伤害性更大,影响红树林繁殖。而垃圾亦会令环境变差,影响于该处栖息的各种海洋生物及鸟类。”她指出,水口亦是野牛的栖息地,牠们会误把垃圾当作食物,影响牠们的健康。

潮涨时,海水一并把垃圾冲上岸,日积月累下,令大屿山水口村的泥滩积聚不少垃圾,当中以塑胶垃圾为主。(绿惜地球提供)
垃圾缠绕红树的树根及树枝,需以人手小心地把垃圾逐一清理。(绿惜地球提供)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