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劳损】入行40年 车衣女工惨变“弹弓指”学伸展减痛楚
57岁的李容妹垂下头,两只手的指头压著布面,双眼随著衣车上的线移动——当容妹埋首车衣工作时,毫不察觉天色已逐渐转暗。她擡起头来,放下手上的工作时,才注意到腰肢僵直,指头肿痛,甚至变成了“弹弓指”,意即屈曲指头时,未能立即回弹。即便身体因工作造成不少劳损,但四十多年来容妹仍十分享受车衣工作,惟眼见行业逐渐式微,她觉得无论自身的价值,还是行内雇主的态度均与以前大相迳庭,“以前做到病,(老细)都会走过来问下你,但现在?我们只是工具而已。”摄影:高仲明(此为劳动节系列六之五)
17岁入行 日做八至十小时
70年代末正时香港工业的“黄金年代”,年仅17岁的容妹因要养家就到车衣工厂工作,负责车“唛头”,当年仍是多劳多得的年代,容妹每日车上百多打“唛头”,日做八至十小时,但并不觉得疲累,“那时候上班好开心,成班女仔,加上后生,可以用劳力跟青春换取金钱。”容妹笑著说。
回想起年青时做“工厂妹”的日子,容妹均会笑得合不拢嘴。她说以往老板会主动关心她们,而且感到对方视她们为工厂重要的资产,“因为那时刻选择多,整栋大厦每层都是制衣厂,一有好人工就走,所以老板都怕我们走。”容妹说。
廿年前起,她主要负责制作货办。虽然制作的数量不多,但每天花上长时间待在衣车前方,将设计变为成品。她摊开双手说,“我有些手指曲了起来,不能伸直。”她回想过去多年的工作时间,每天的动作几乎时没甚转变——坐直腰板,踩著衣车的脚踏,然后双手来回走动。若然要制作多衣领的外套或恤衫,容妹双手就要不停折叠,量度衣领的位置,这种种工作导致她身体多处地方出现劳损,“这根本就是职业病,是多年来累积下来的,年纪一大就浮现出来。”
不时转换工作 减轻肌肉压力
容妹坦言,以往没有劳损或职业病的概念,“以前工作辛苦觉得痛,会想可能是前一晚睡得不好。”一年前,她从明爱社区发展服务的活动认识劳损,并开始从工作上减少时间做重复的动作。容妹在工场在除了制作货办,还有其他工作如烫衫、折衫;以往她习惯完成一样工作后,才进行另一项工作,如今她则尝试不时转换岗位,“如果件办未想好怎样做,就行去烫下衫,稍为走动一下,原来真的会起作用。”容妹说。
除了转换工作岗位,容妹也适时伸展颈部及双手。她举例说,每次步行往洗手间的途中,均会紧握双手,然后向上拉直,她解释这有助拉直背部肌肉,“简单的就是将头部左右拧,放松条颈,以前我只会看著块布工作,这个动作可以维持一整天。”
容妹平时会做以上简单的伸展动作:
由重要资产变成工具
投身制衣业40多年,容妹见证行业由盛转衰,同时亦感受到管理方式的转变。她忆起,以往有员工告病假,或身体不适,老板均会前来问候;即使需要加班工作,对方的态度亦较为受落,“他会亲自跟大家说‘帮帮忙、一齐顶埋佢’,但现在的只是由上而下,只是你的上司下指令跟你说,我们就似他们的工具。”容妹说。
现时日做大约八小时,指头不时会疼头难忍,但容妹甚少告病假,全因她认为这台衣车是证明自身价值的地方。倾谈间,她不时详细解释衣领、衣襟的制造方法,说得兴起时更利用白纸示范,“年纪大了,转行又不会转到,现在的心态是做到几多就做。”
纵然容妹的劳损未至于影响生活,但她现在多加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身体是自己的,会钖自己多一点。”她认为,车衣工作虽算不上体力劳动工作,但亦多重复性动作,雇主应该主动鼓励员工多做伸展动作,“以前那一辈唔识,但现在时代不同,可以做多点宣传教育。”
以下为系列其他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