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城・重建】重建18年首设六种语言 少数族裔输在起跑线?
九龙城重建如火如荼,这里的东南亚裔人口比例全港第三高。不远处的土瓜湾,市区重建局以“小社区发展”模式开展十多个项目。重建也杀入油尖旺,这区的少数族裔人口也占9.3%。
少数族裔聚居区域遍地重建,但市建局一直只以中英文张贴重建通告,在今年九龙城的项目才设有泰语简介会。
语言不通,少数族裔在市区重建的安置中,又有多少保障?大角咀便曾有一位巴基斯坦裔街坊因不谙中文,一直未有搬迁,市建局收楼时,他差点被告上法庭。
(此为【九龙城】专题系列之三)
2007年的施政报告公布《启德发展计划》,打算在东九龙发展新启德区域,结合政府、机构及社区设施、住宅和商业,以及休憩用地网络。发展范围包括九龙前启德机场,以及毗连的马头围、九龙城和观塘一带,铁路沙中线亦将于2019及2021年开通,一连串发展计划似乎势如破竹,有大型地产商亦觊觎该区的发展潜力,频频向旧楼业主出高价收购业权,一场土地争夺战就此展开。
发展商、市建局陆续收购旧楼 争夺启德地盘
早于2013年首轮重建咨询报告推出时,不少发展商已密锣紧鼓地在区内九龙城收购旧楼重建,其中又以恒地最积极收购,近年收购了南角道4至6号,市场估计恒地会将上地将打造成精品式住宅。九龙城旧区近年插上一栋栋的豪宅高厦,如信和置业在侯王道兴建豪宅“THE AVERY”、同处于侯王道,属华懋发展的“金御门”、以及沙浦道“御豪门”等。
大批私人发展商收购旧楼,打造豪宅天下,而市建局的重建项目打着“小社区发展”旗号,又屡被批评未有以人为本。现存旧区的邻里社群,以至少数族裔的社交网络被驱散,“小社区”是否仍然得以保存?
十年启德发展 少数族裔处劣势?
市建局以“以人为本”为重建原则,而《市区重建策略》中亦列明,保存区内居民的社区网络是市区重建的主要目标。惟多年前的重建项目中,湾仔利东街的大批传统印刷店消失,原址换上了精品区新貌;长沙湾顺宁道项目中,受影响的街坊及商户亦鲜有获得原区安置。本来的社区网络无法保存,甚至被打散。这回,堆土机驶进九龙城势要铲起土木,重建区内的少数族裔扎根数十年,重建以后,他们的命运如何?
少数族裔在重建前,似乎已经“输在起跑线”。上月,市建局宣布于九龙城开展“启德道/沙浦道发展计划”,按惯例,局方就重建项目在区内贴出宣传告示以通知居民,不过是次重建范围有泰国人居住,有人指不懂中英文,导致无法阅读重建内容,惹来地区团体及街坊不满,指市建局忽略了泰裔居民的知情权。经当区居民及平机会于今年三月上旬争取后,局方终于三月下旬举办一场针对泰裔居民的简报会,并在简报会举行前外张贴泰文通知,又在会上提供泰语传译。
旧区重建关注组:首见官方安排少数族裔语言服务
市区重建局于2001年成立,数十年间,推行的重建项目不计其数。旧区街坊自主促进组的胡家伟(阿伟)过去多年跟进旧区重建情况,他曾陪同不少街坊出席过大小的重建居民简介会。就他所见,多年重建以来,市建局今年才首次以少数族裔语言作出告示通知少数族裔居民。阿伟指,过往的简介会,市建局充其量只有安排英文传译予当区的少数族裔居民,至于安置政策、或赔偿的法律文件都均以中英文列出,不少街坊对重建政策不明所以。
他说:“市建局职员向街坊传达的讯息未必最清晰,多数以英文讲过一次就没有下文,如果少数族裔家庭内有子女懂得中文或英文,翻译的责任就转移到家庭。”阿伟亦曾接触过完全不懂得中英文的家庭,他们怎办?“市建局职员只有再慢一点,重复英语内容,其实没有解决过问题。”
市建局作为公营部门,理应以合理及公平的态度对待所有街坊。在今次泰裔居民事件前,局方一直都没有制定语言政策,街坊少了机会了解重建议题。
街坊误解中英文赔偿文件 多番争取才获语言传译
促进组曾经遇过一位住在大角咀的巴基斯坦裔街坊,那名街坊因不谙中文,接收到的重建资讯有误,“他原以为自己能获得安置赔偿,一直未有搬迁,直至后来市建局上门收楼时,却发现该名街坊仍未离开住址,局方还差点因此告上法庭。”经促进组及街坊多番争取下,局方才安排了一名乌都语传译员到场,与该名街坊解释重建条例,那是阿伟投入重建工作八年以来,局方第一次为少数族裔居民,安排少数族裔语言传译服务。“市建局作为公营部门,理应以合理及公平的态度对待所有街坊,但在今次泰裔居民事件前,局方一直都没有制定语言政策。而当街坊主动提出要求,引起回响后,局方就立刻安排翻译或服务文件,证明他们不是没有资源及能力作相关服务。”
过去十年,油尖旺、九龙城及深水埗区成为重建焦点。在重建的齿轮下,旧区居民是受影响的一群,然而,他们当中又有一群少数族裔,与当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主题性报告:少数族裔人士》,九龙城区为全港东南亚及南亚裔人口比例第三高的地区,首两位为油尖旺区及元朗区。若按阿伟所言,多年重建以来只以中英文为主要沟通语言,那么少数族裔对重建的认识,其实是否一知半解?
“九龙城地区咨询平台”2014年的社会影响评估显示,受市区更新影响的人口最多的三个族群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及泰国人,共有 2,351 人,占少数族裔人口 40.4%。少数族裔在重建范围内占的比例举足轻重,而市建局在重建上对少数族裔的支援有几多?
五年前进行重建社会影响评估 曾建议支援少数族裔措施
早于2011年,政府公布《市区重建局策略》成立市区更新地区咨询平台(平台),平台曾于2014年委托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对九龙城市区更新计划进行社会影响评估报告,向局方提供了区内的人口资料,以及建议市区更新及重建的范围、区内需要保育的目标、以及进行更新的执行模式等。
评台就重建计划提出的建议内容包括:发展局可整合现有资讯编制成“市区更新实用指南”放置在民政署、市建局“市建一站通” 资源中心/地区办事处及相关的非政府机构供市民索取参阅。其中亦包括针对少数族裔的措施,如建议局方提供少数族裔语言的翻译本;向少数族裔提供电话热线,甚至在宣传刊物上提供族裔语言翻译本。
咨询平台建议与市建局社会评估有落差?
除了市区更新地区咨询平台的评估报告外,《市区重建局条例》亦规定市建局在呈交发展项目前,必须进行两次社会影响评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SIA),研究重建对居民及舖户的所造成的影响和安置需要。
但是市建局的社会影响评估,有多大程度参考咨询平台的评估报告?今年2月市建局公布“启德道/沙浦道发展计划”,计划发表的第一阶段社会影响评估中,却只字不提“少数族裔”居民,只在文化/地区特色一栏中提到区内有不少泰国餐厅。又有泰裔居民指于重建简介会上,有市建局职员称到区做人口冻结时才得悉有九龙城区有泰国人,少数族裔的存在似乎被“隐形”,直至第二阶段评估方有提及。那五年前地区咨询平台发表的社会影响评估,当中曾建议针对少数族裔的措施,是否形同虚设?
市建局:探访中派少数族裔语言刊物
市建局回复《香港01》时指,局方参考了九龙城市区更新地区咨询平台的建议,已于2016年年底开展“伙伴同行”探访计划,组成一支约60人的特别团队,接触了逾3,000户该区受重建项目影响的家庭,解释补偿政策及迁置安排,以及项目的最新进度。局方又补充,探访计划中会向受影响的少数族裔居民派发以印度语及乌尔都语编印“醒目锦囊”,解释物业收购及补偿安排。
记者向市建局查询过去在重建项目上曾否向少数族裔提供传译服务,局方发言人就回应指,以过去的油尖旺区重建项目为例,由于重建规模较小及分散,项目内居住的少数族裔家庭,占总受影响家庭数目低于一成,而族裔来自非洲、巴基斯坦、菲律宾、尼泊尔、印尼、泰国等地,因此在居民简报会上提供传译措施并不适用。市建局强调,支援少数族裔家庭的工作并不是由开展九龙城“启德道/沙浦道发展计划”起才开始,局方会透过市区重建社区服务队,为有需要的少数族裔家庭,提供安排适当的传译员协助沟通。
相比市建局有限地提供的语言服务,发展局的做法则似乎较为全面。发展局在回复《香港01》时指,发展局已按“九龙城市区更新计划”内建议的纾缓措施,于2017年初编制了市区更新实用指南,记述了重建项目的收购及安置政策、支援计划及服务等资料,指南同时备有中文、英文、泰文、尼泊尔语、印度语及乌尔都文版本,并分发到观塘、九龙城、深水埗、油尖旺及中西区民政咨询中心及相关机构。
重建十八年来,少数族裔权益一直被忽视,但经过在是次的泰语事件后,似乎有些新进展。市建局在回复《香港01》时承诺,日后在开展项目当日,会以六种少数族裔语言(即泰语、印尼语、印度语、尼泊尔语、乌尔都语及他加禄语)印制冻结人口调查的通知,以及安置及补偿资料。
【九龙城】专题系列报导,详看:
【九龙城・重建】小曼谷恐消逝 市建局落区一句话伤尽泰国居民心
【九龙城・重建】无不散筵席?友谊泰菜馆老板:以为发展好点知…
【九龙城・重建】重建18年首设六种语言 少数族裔输在起跑线?
【九龙城・泰国史】70年代过埠新娘起革命 融入小潮洲蜕变小曼谷
【九龙城・泰国史】神婆撮合嫁港两渡死城劫灾 芳姐:97前乜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