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胶假环保】流入海洋、鱼类照吞 学者:最后都是去堆填区

撰文: 黄文轩
出版:更新:

欧洲议会今日以大比数通过法案,2021年起全面禁止欧盟国家使用即弃塑胶产品,如饮管、餐具和棉花棒等,防止塑胶制品污染海洋。回望香港,施政报告才于去年提出,政府将带头减少使用即弃塑胶餐具,并积极研究禁制即弃餐具的可能性。“减塑”、“循环再用”成了口号,市场更出现新兴塑胶,声称不以石油作原材料,而以植物制成,且分解后可以变成堆肥物料。
这种可分解的塑胶,看似能解决塑胶污染问题,然而有学者指出,要分解这种塑胶,需有一定的条件配合,惟香港根本没有相关配套,最终这些原来可分解的塑胶,可能被送去堆填区,又或流入大海,成为海洋生物杀手。

去年不少商户均弃用传统塑胶物料,转用一种声称可分解的塑胶,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资料图片/陈嘉元摄)

手摇饮品近年大热,但你又有否留意,手上饮品的胶杯,是用哪种塑胶制成?近年不少商户均弃用传统塑胶物料,转用一种声称可分解的塑胶,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天仁茗茶香港特许经营商宾仕国际主席陈锦泉于去年曾指,会于今年推出以可分解物料PLA制造的透明塑料杯,取代现时所用的纸杯;至于本港PACIFIC COFFEE的网页上亦显示,该店的冻饮杯“由100%可被分解的栗米合成品制成,而非廉价石油副产品、垃圾袋亦加入了新技术,令塑料可于一至五年内被自然分解”。以自然物料制成的塑胶蔚然成风,到底这种可分解塑胶,是保护自然的出路,还是人类继续自欺欺人的借口?

可分解塑胶由植物材料制、或加入化学物

可分解塑胶分为多种,第一种是可生物分解塑胶(Bio-degradable)及堆填生物分解塑胶(Landfill-biodegradable),前者将PLA与普通塑胶混合,吸引微生物侵蚀,令塑胶加速分裂;后者是制造商在生产时,为塑胶加入化学物,声称在堆填区环境内能分解物料。另外,据消费者委员会资料显示,可分解胶袋的物料部分由光解塑料制成,其混合特殊树脂,经阳光照射后,会慢慢分解成细小的胶碎片。另外,还有一种近年大热的“可堆肥塑胶”(Compostable),当中又以PLA(聚乳酸)最为人所熟知。PLA一般由粟米淀粉制成,并需要在58-70℃的环境,加上一定的湿度,同时具有充够氧气的条件才能被分解,分解后的材料可以用作堆肥或还原成天然物料。

“可堆肥塑胶”(Compostable),当中又以PLA(聚乳酸)最为人所熟知。PLA一般由栗米淀粉制成,并需要58-70℃的环境,加上一定的湿度,同时具有充够氧气的条件才能被分解。(黄文轩摄)

香港无分解PLA塑胶设备 

这种可堆肥塑胶看似能解决现时的塑胶污染问题,不过,香港现时并无化学堆肥机可提供PLA的分解环境,因此可堆肥塑胶无法进入本港的塑胶回收链。换言之,所谓的较环保塑胶,最后也会送去堆填区。“现在香港没有回收公司肯将PLA胶回收再造,反而日常使用的传统塑胶,可以将其回收重用。”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洋保育经理杨松颕解释,可堆肥塑胶属第7号塑胶(其他类别),如市民不慎将PLA塑胶混入1-6号的普通塑胶中作回收,甚至可能会影响其他类别塑胶的回收情况,对回收品造成污染。

在面对这些新兴塑胶物料下,我们要反思,究竟哪些才是真正环保的选项,并适合香港环境采用。切忌见到有塑胶制造商声称某些塑胶环保,企业及大众就盲目认同,而不理会使用塑胶的结果。
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洋保育经理 杨松颕
可堆肥塑胶无法进入本港的塑胶回收链。换言之,所谓的较环保塑胶,最后亦只能沦得留在堆填区的下场。(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一名女学生Rainbow在了解PLA最后下场均会落入堆填区时大感惊讶。

不能分解的“可分解塑胶” 与传统塑胶无异

记者日前到铜锣湾访问市民,发现部分市民均不太了解塑胶种类,亦不知道香港并无分解PLA所需的配套。一名女学生Rainbow在了解PLA最后下场均会落入堆填区时更大感惊讶:“本来以为植物性的胶较少塑胶成分,应该较容易分解。”

你可能会问,以自然物料制成的塑胶是完全天然,对海洋动物的伤害理应较少?事实并非如此,以上种种声称可以分解的塑胶,分解的最后仍会残余胶碎片,即微塑胶,有机会冲入海洋,被海洋生物吞食。“如果没有分解条件,这些塑胶其实与普通塑胶没分别,风化后会被晒干,然后碎裂,飘入大海,不断吸收海洋污染物、或农药,而海里面有好多浮游生物,小鱼吃塑胶,大鱼吃小鱼,塑胶一重重被“回收”,对生态环境或人类都有潜在影响。”杨松颕解释。

植物制塑胶衍生其他环境问题

PLA主要以粟米淀粉制成,杨松颕提醒,植物制的塑胶制品看似天然,但我们仍要思考,利用自然资源去造胶是否是最理想使用资源的方法:“在使用这些塑制品时,我们要考虑背后是否需要特地砍伐树林?现时粮食竞争大,又是否要种植大量甘蔗、粟米去制造塑胶?”

新兴塑胶物料与传统石油制塑胶,究竟哪种较环保?杨松颕指难有绝对答案:“我们要反思,究竟哪些才是真正环保的选项,并适合香港环境采用。切忌见到有塑胶制造商声称某些塑胶环保,企业及大众就盲目认同,而不理会使用塑胶结果。”

香港现时并无化学堆肥机可提供PLA的分解环境,本地亦没有回收商负责回收,因此可堆肥塑胶无法进入本港的塑胶回收链。(资料图片/陈嘉元摄)

2050年全球塑胶总重量比鱼更重

香港环保署曾表示,可降解的物料需要与空气接触及适当的环境以进行分解,惟本港处理废料的程序未能提供合适环境,“环保胶”最后也当一般垃圾,被弃于堆填区,因此对减低垃圾收集量帮助不大,亦未能减轻堆填区的负荷。联合国环境署于2015年亦曾明确指出,“生物可分解”标签可能鼓励民众随意丢垃圾,而这种塑胶仍会流入海洋,因此无助解决塑胶污染问题,鼓励人们不要依赖科技解决污染问题。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研究报告指,目前海洋垃圾数量已是50年前的20倍,到2050年,海洋里的塑胶垃圾重量将超越全部鱼类总重量。杨松颕说:“最基本的,海里的胶就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而来,为何我们不是从源头减少造胶呢?自备餐盒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加上业界思考新方式推动市民大众去减塑,会不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洋保育经理杨松颕指,政府可增加诱因鼓励业界履行生产者责任,业界亦应思考新方式推动大众减塑,市民亦可自备餐具走塑。(王译扬摄)

“地球一小时”是全球最大型的集体环保行动,亦是世界各地的市民、团体、商界和政府的共同承诺。参与的方法十分简单,大家只要在指定的时间,将非必要的灯及电器关掉便可。藉著“地球一小时”活动,提高市民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并鼓励市民在熄灯一小时后继续改变,从日常生活著手,减少能源消耗,实践可持续生活。

“地球一小时2019”
日期:3月30日(星期六)
时间:晚上8点30分

世界自然基金会鼓励市民于各个生活范畴实践低碳生活, 延续“地球一小时”的精神。
• 于活动网页 (www.earthhour.hk) 登记支持“地球一小时”,并于社交媒体向亲友分享及作出呼吁,共同宣扬“地球一小时”精神,一齐为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 拒绝使用即弃塑胶用品
• 节能减废,实践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