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学生开Page讲政治“懒人包” “点解要返工”背后有政治理论

撰文: 颜宁
出版:更新:

伞后,社会充斥无力感,仿佛关心政治也是徒劳。或许这是其中一个仍有无数港人对政治冷感的原因。你又可曾想过,我们可以政治学理论讨论为何要日复日地返工?为何炒卖黄子华栋笃笑门票不道德?科大生临时失约小店不取赞助的200只鸡翼都是一个“政治”问题?“睇政”的Facebook专页成立一年多,由一班中大政政学生成立,将课堂所学艰深的理论用于讨论热议的话题,化成图文并茂的Facebook贴文,让人看到政治不限于一地两检或者释法DQ,希望借以改变人们对政治的观感。成员Iverson说:“当中有个谂法就系想打破政治系一种好复杂、好沉闷、好黑暗嘅嘢。其实都有啲得意嘢嘅。”图片:颜宁、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睇政”的Facebook专页成立一年多,由一班中大政政学生成立,将课堂所学艰深的理论用于讨论热议的话题,化成图文并茂的Facebook贴文。

开page源于“人大释法”感无力

“睇政”由12位中大政治与行政学系学生成立和管理,最初也是源于一份无力感——2016年人大释法。成员Titus还记得,那年9月的立法会选举也算得上是百花齐放;传统泛民主派外,本土派、自决派也进入议会。还在期待新景象时,其后就发生“宣誓风波”、人大释法,前后一共取消6人的议员资格。

更无奈的是,他们眼中如此重大的事件,感觉关心的人却似乎不多。成员Marcus说,当时同学间会时常讨论此事,“其他唔系政治系嘅朋友其实唔系好知咩事。”当时CU secrets专页有两个帖文,教Rachel印象深刻:“有同学说虽然读政治,但面对香港发生的事却无能为力,”Rachel对于这份无奈感同身受:“唔知仲可以做咩嘅感觉。”她又看到学生会在大学站讲述释法争议,旁边有上庄的同学如常宣传:“都几讽刺。好似社会议题冇人关心,大学生好似脱离咗政治呢样嘢。我哋就系想喺两者之间连返条线。”

Iverson(右一):“当中有个谂法就系想打破政治系一种好复杂、好沉闷、好黑暗嘅嘢。其实都有啲得意嘢嘅。”

穿囚衣游行讲政治犯议题、制作懒人包、每周新闻回顾

当时,他们12人仍是学系系会成员,在12月完结任期前著手设计和派发单张宣传:“我哋就喺度谂我哋可以点样可以延续落去,令到同学关心返个社会、时事议题。”去年暑假,他们就将想法付诸实行,成立“睇政”。

释法之后的七一,他们穿著囚犯服装游行,带出政治犯的议题;到了中大迎新日,他们派发一地两检和重研轻教的单张。在网络上,他们试过拍片做街访,又曾经概括讲述各区事务,如东区文化广场、屯门兴建公屋。他们又制作过不同主题的“懒人包”,有的解释香港立法会选举的前世今生,有的罗列“土地大辩论”的土地供应选项。最近,他们还开始制作每周新闻回顾,希望让人在资讯爆炸的年代能紧贴时事。

社交媒体以外,他们还有在校园内派发单张。七一游行,他们穿著囚犯服装游行,带出政治犯的议题。(睇政Facebook专页图片)

藉热话渗入政治讨论 炒黄子华门票都关事?

除资讯性的帖子以外,他们更想让人从日常的事件中看到政治的面向,运用一些课堂所学的理论讨论热议话题;将那些原要花上数小时研读的理论,包装成“容易入口”、有图有字、几分钟能读完的Facebook帖文。

如台风山竹袭港后,大众质疑风灾后返工的合理性,他们借此讨论返工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价值从何而来,为何返工拥有神圣不可撼动的地位,背后引述的是学者齐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提出的工作伦理:“如果平时讲work ethics(工作伦理)更加远。有几可大家会觉得返工系唔正常嘅事,呢个反而系一个契机,令到普通人去谂其实点解要返工呢个问题。”

每天网上热话中,也不乏政治面向。如早前黄子华栋笃笑的门票被黄牛党炒卖,狮子山学会提出这只是供求失衡下,市场分配的结果,而睇政则尝试以中世纪哲学家圣多玛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公义价格”的概念,借以讨论炒卖门票是否道德。

+3

又如“科大鸡翼事件之What Money Can't Buy”——当小食店答应赞助学生200只鸡翼,学生临时失约招来网民公审。其后有位名为Timothy Cheung的网民为学生辩护指“人地唔要,咪卖左佢啰。卖左佢仲好,有钱赚”、“一间铺头200只鸡翼都卖唔出,就执笠啦”云云。其实也正好反映市场逻辑下“去道德”的现象,将社会行为简化为市场交易,而忽视社会伦理的问题。Titus说:“‘系Timothy自己好衰,佢X街’。网民呢句可能就系好personal(个人层面)嘅理据,而睇唔到social(社会层面)。我哋尝试提高睇呢样嘢嘅视野,背后其实系咩逻辑。”

Rachel(左二):“以前如果净系抱住一种我有道理,所以你要听我讲嘅心态,其实冇人想听。”

曾被指“为炉取暖” 体谅“港猪”的难

他们曾将关心、参与政治想得理所当然,轻易怪罪对政治冷感的人是“港猪”;但又正如外人也认为他们是“围炉取暖”,看不到其他人的想法。Rachel也曾因此与中学同学争执:“其实你关心政治,呢个系你嘅兴趣。你钟意政治咁你咪读政治啰。你觉得我要去参与政治呢样嘢,就系你哋政政系好围炉嘅嘢。”面对友人的质疑,Rachel有所领会:“佢就系challenge我点解要将把尺摆落佢度。以前如果净系抱住一种我有道理,所以你要听我讲嘅心态,其实冇人想听。”

后来,Marcus实习期间更体会到现实的无奈,全职工作的节奏根本不容你有喘息的空间,原来关心政治是需要空间和时间:“返工个模式就系你每日好早要逼地铁啦,返到公司啦,跟住可能你冇得放工啦,OT系理所当然,做到你好攰啦,又要逼地铁做沙甸鱼返去。长期处于好大压力嘅环境,如果个社会仲有更加多负面嘅新闻,去同你讲原来个社会系咁惨、个天冧啦,自自然然我都唔想去理。”

毕业之后,他们还有时间继续经营这个专页吗?

在倒退的时代中学会自处

Marcus说:“我唔会一句就话港猪。身边嘅人如果消化、理解唔到政治事件,我哋有冇方法帮到佢?”睇政取其谐音“睇症”,有教人看社会的意味,Titus也承认最初命名也似是“高人一等” :“但系逐渐做嘅就系抛多一个角度出嚟,我哋嘅角色由帮大家睇‘政’,慢慢去到同大家分享。”

如今,这群学生也进入大学四年级,有的很快会投身社会,也害怕有天会再没力气去关注这个城市发生的事;或许睇政有天会停止运作,他们只希望将来仍能在不同岗位上做点甚么;就如Rachel所说,睇政的出现也是“我们在不断倒退的时代中,如何自处的问题”。你又会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