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书写香港城市故事:探索改组社会服务新需要
时代愈来愈复杂,人们遇上的问题也不再单一,社会服务需要不断更新,以迎接与迎合城市的变化。
三年前,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将辖下的服务,重组为10个核心及2项特别服务,新出版的《城市.城事》记录10个不同的真实个案,从这些故事,或可窥见未来社会服务的灵感。
全书分为10章,均为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所处理过的真实个案,有遇到家庭和亲子关系问题的年轻家庭、精神病康复者、独居长者、预备人生下半场的“50+”悦龄中年、新屋邨居民等等,他们都在人生的某些关口遇上阻滞,与个人或社会的变化有关,但透过不同种类的社会服务扶了一把,渡过难关。
当残疾人士也老了,他们的父母呢?
“心悦社”是为残疾人士的照顾者为对象的服务,这些照顾者常见是其父母,他们如此形容这群父母的处境:“那些在镁光灯外默默忍耐著、配合著,全心全意奉献自己的照顾者,身心需要其实一点不比残疾人士少,特别当他们开始步入晚年时。”
志妈已经年逾七十岁,家中三个子女,老大是严重智障儿、老么患有唐氏综合症、中度智障及白内障。个子小小的志妈,要照顾两个已届中年身形略胖的儿子,“一打二”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前年,志爸在家跌倒入院并出现并发症,严重时需以造口呼吸及胃喉喂食,她与女儿连夜照顾家中三个至亲,“我也不知道是怎样挨过来的。”志妈说。
所谓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志妈说:“正常也如此,更可况养的是智障儿?同路人真的好重要。”
截自2016年底,“心悦社”服务逾300个年老照顾者,除了社工定期家访,也协助这些同路人互相探访,扶持彼此;针对他们的实际需要,社工亦筹组减压班,例如志妈也参加过的禅绕画班,资讯活动如老人福利介绍、手机班,以及健康检查、生死教育讲座等。
近年智障人士出现老年化现象,照顾者也随之衰老,我们都想透过这种非一般的照顾者服务,回应他们的需要。
隐闭的岁月
曾经辍学2年的隐青阿瑾,在中二那年,因个子大在学校被同学嘲笑“肥仔”,让他耿耿于怀,某个冬日早上,他决定不再上学,逃到网吧打机,岂料一打便沉迷下去,变为足不出户的“隐青”,打机与上网度日,“已经到了把世上所有短片都看过的地步”,阿瑾说。
虽然老师未能劝服阿瑾回校,但学校没有放弃并将个案转介社工跟进。社工阿龙不间断的探访,终让阿瑾放下戒心,让他进入自己的房间,看他打机、听他诉心声,甚至把他从几乎要自杀的边缘,挽回过来。
为了令阿瑾对自己重拾信心,社工阿龙采用能耐为本(strengths perspective)的辅导模式,从观察和与阿瑾倾谈的过程当中,了解他的兴趣和长处,并肯定阿瑾的能力,令他明白自己并非一无是处。
精神健康已成现代都市的重要议题,在香港,估计每五人便有一人曾经受情绪病困扰,情况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会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排名仅次于心脏病。
这一段时间让我明白,每段经历都有它的意义,最枯燥不安的等待,或许都是为了今天的盛放。
回溯历史,香港的社会服务,许多都由救济及实物援助开始,其后为不同的社群,发展儿童、青年、家庭、长者、复康、社区发展等不同种类的社会服务。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总干事郭烈东在书中的序言道,中心成立于1954年,其时香港人口只有250万,主要服务由国内涌到香港的难民及贫苦大众。来到今天处身人口已逾700万的国际都会,社会服务的需要、介入及成效,都需要更多的讨论。
富裕城市也有她需要面对的问题和困境,城市中仍有不少人生活在贫困和困惑之中,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服务。而随著社会环境变得复杂,民生问题的成因已不再单一和直接,解决问题也没有容易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