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殡现代式】环保殡仪社企 重塑福荫意义 倡加强医院出殡服务
哲学题:思考生死的起点在哪里?终点又是否只在丧礼完结之时?
推广环保殡仪的社企“毋忘爱”主席范宁,本身是外科医生,他如此理解:“许多人在死前挂住医病,求生意欲好强,这很正常。但生死之间,仍有许多事情值得思量,如重塑生命价值、回顾一生、解决多年心结或纠结的关系,还有实务如财务管理、平安纸、预设医疗指示等等。”
丧礼只是整个生死过程的一个点,“爆烟花的那一点”,他如此形容。他们推广环保丧礼,希望让人受这一点触发,重新思考生与死,为福荫再定义。
有一条数是这样计的:每年香港大约有46,000多人死亡,过去五年便合共逾20多万人离世,即有逾20多万个家庭受影响;通常在丧礼,主家席约有8人,如此推算,香港约有200万人在过去五年经历过生死议题这回事——这个估算,来自环保殡仪社企“毋忘爱”主席范宁。他的正职是公立医院的外科顾问医生,2014年与拍档成立社企,以人性化和环保为定位办丧礼服务,将他对生死教育的理念,由教育层面推进至以殡仪生意的手法来实践。
再思套餐式殡仪
“做环保殡仪的中心点是,不只用环保产品代替传统产品,或什么都不用,而是去让香港人重新思考死亡。它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甚至比结婚重要,因为人只会死一次。”范宁说,死亡的legacy在于影响在生的人,“避免不应发生的遗憾或令一个人带著悲伤离去”是他的信念。
让范宁感到纳闷的,是香港的公式化丧礼。“许多时跌入宗教仪式。其实香港近七成人没有宗教信仰,他们应用哪些仪式?”中国式殡仪多年来随时代与社会需要而演变,“许多仪式已非东汉初年、道教初起时的模样,现在用是清末民初的道教仪式。意思是,仪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破地狱,本来是为了让死于非命或在60岁前离世的人,及早脱离地狱之苦而来,不是因为有“套餐式”的配搭。“现在流水作业得太紧要,或只得几条方程式,缺乏了发自内心的感觉。我们想重塑这种观念。”范宁说。
丧礼是甜的
什么是发自内心?他们办过一个与甜品有关的丧礼。某家庭的老妈过世,家人商议丧礼主题,本来以为妈妈没什么特别,但话题去到老妈子炮制的红豆沙,一家气氛热烈起来。原来所有子女都学过一道阿妈教授的甜品。家庭会议最后敲定,子女们各做一道老妈子的拿手甜品,丧礼当天带到场地与亲友分享——万般带不走,甜味留人间。
“为何不可以有个窝心的丧礼?”范宁说。“你是可以改变那模式的,那是属于你们家庭的丧礼。”若一切回到真挚为出发点,丧礼的每个细节,都可呈现逝者的一生。“若你是球王美斯,他日百年归老,应该穿阿根廷10号或者巴塞10号波衫吧?殡仪亦应该在球场做吧?”想来也是,其实有何不可?
推广环保纸棺
构思可以天马行空,但他们有个“底线”:所有透过他们筹办的丧礼,都需要使用环保纸棺。那是一种以再造纸及纸板制成的纸棺材,能防水及承受逾500磅的重量;之所以环保,是因为火化所需燃料及时间均较少。
其实早于2006年,食物环境卫生署已开始推广使用环保棺木,并于2008年立例规定殓葬商须有环保棺木供客人选择。据审计署于2015年发表的报告,2014年41,244宗火化遗体中,只有829宗使用环保棺木,报告认为“食环署需探讨及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克服困难,推广使用环保棺木。”
范宁再跟我们计数:“若每年46,000人死亡、九成几火葬,大概有4万棵树烧掉,差不多等于4个维园。”他对环保丧礼的信念,来自于让下一代生活在好一点的环境,好的空气、清洁的食水。“环保丧礼是一种福荫,我们想塑造这种概念。”
丧亲已在哀痛中,还要追求环保,有没有太严苛呢?范宁强调,重点在于以预设为前题,决定来自家庭的选择。如何才能“预设”?及早思量丧礼的方向,再思丧礼的意义,取态自然产生——回到初衷,就是思考生死议题。“我们要奋斗的路很长,但看到好多人认同我们的理念。”
需求增 倡提升“院出服务”
他们想倡议的理念还有很多,例如丧礼场地。“我们接触好多家庭都不想去殡仪馆,不喜欢那里的气氛。”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若想回避喧嚣的殡仪馆环境,现时在香港可以使用公立医院的“院出服务”,即在医院的告别室或类似房间举行简单告别仪式,然后直接把遗体送往火葬场或坟场土葬,现时共有19间公立医院提供“院出服务”。只要在公立医院离世便可使用,时限为1小时。
但他们的经验是,许多告别室环境简陋、整洁度欠佳、位置邻近垃圾房等。“许多家庭没有宗信仰,都会选择‘院出’加追思会的形式。是否应切合香港趋势,提升‘院出服务’?如时间延长、为告别室作新装潢?”范宁指,医院管理局去年提出的《纾缓治疗服务策略》只字不提“院出服务”,坦言“难道人死后,服务就突然中止?”
中国式殡仪,第一大习俗是“期望由大仔去搞”,第二大习俗是“你帮我搞掂,简单啲、唔好烦”,实情是“其实大家都明,就是好烦。”范宁说,作为医生看见许多人在死前“挂住医病,求生意欲好强”,但若也开放讨论生死、表达意愿,甚至支援老人和家庭一起筹划,自在、自由、快乐地办身后事,彰显人生最后的尊严,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