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滩背后】龙尾滩生物搬迁生死未卜 土木署:半年至一年后跟进

撰文: 黄妍萍
出版:更新:

建一个泳滩,到底需要多大的代价?近年大埔龙尾滩的生物如管海马、海星,因改建泳滩争议而获市民关注,更成为大人小孩的生态学习场地,但最终泥滩仍被拍板改建。今日土木工程拓展署向环团示范捞捕及迁移生物,迁移工作约两星期前开始,约10日前微调,今日已完成近半。现场所见泥滩上一片荒芜,龙尾滩渐渐失去原来光彩。
“守护龙尾大联盟”发言人李少文指署方捞捕方式马虎,亦不能回应如何追踪遭迁移的生物。已争取保护龙尾生物近10年的他慨叹:“始终制度不改,我们做到都很有限。”

承建商聘请的鱼类专家与工人正捕捉龙尾滩生物。(黄妍萍摄)
+1

“放生”后难追踪 成效永远是谜

大埔龙尾滩邻近大尾笃龙尾村,2007年政府提出将龙尾滩200米长范围改建为人工沙滩,更将该处评为低生态价值地,“香港自然生态论坛”网民随即自己调查该区生态,发现多种被列为“易危”或“濒危”的物种如管海马、大蝼蛄虾等,10年来更录得逾400种海洋生物。

联盟曾向政府提出司法覆核,最终败诉,上月尾土木工程拓展署开始迁移泥滩生物至附近获列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SSSI)”的汀角东,至今已完成近半工作。现场所见,承办商以捞网寻找海星、海胆等生物,但范围仅限表土。土木工程拓展署高级工程师郑建文指,半年至一年后会在汀角东跟进生物情况,惟现时未知有多少生物已被迁移,亦难以追踪被移生物,届时只能靠数数目作评估。

“守护龙尾大联盟”质疑搬迁前未有作长时间试验,发言人李少文指,汀角东是红树林,且水较深,环境不同,未知被移生物能否生存。“他(署方)说半年至一年才跟进,这样很难知道成效。”

承办商人员将在龙尾捕获的海星、海胆等放到汀角东。(黄妍萍摄)

水质、水深未必适宜游泳

除了生物存活率成疑,人工海滩工程亦有机会进一步污染海洋——沙粒要从海床挖掘,变相破坏海床生态,挖掘过程亦会增加悬浮粒子数量,令海水变得混浊。李少文又指,护沙堤工程或会造成水流改向,连带影响汀角东的生物。而且日后泳滩建成,水深、水质是否适合游泳仍是疑问,“龙尾本来是内湾,再加建护沙堤,就变成内湾的内湾,就像一个死水池,死水会否干净?”

人工建滩在香港不是第一次,上次是海沙流失频仍的屯门黄金泳滩。2008年该泳滩因海沙数量大减而要局部关闭泳滩,2009年重铺海沙耗资490万元,但成效欠佳,沙滩上的岩石甚至瞭望台的桩柱均严重外露。

挖泥车压过,李少文指潜在浅土处的生物或已被压死。(黄妍萍摄)

环团:环评制度、要求须改革

挽救龙尾无望,李少文希望政府提升汀角东地位,“虽然这里是SSSI,但其实是不受保障的,倒泥头已经可以破坏生态。”多年来争取保护龙尾,他表示见尽环评的不可靠:“现在由做工程的叫顾问做研究,环评的要求又低,只说旱季、湿季要做,他(环评公司)便只在旱、湿季各做一次,那一次是否真的能清楚知道整年的变化?”他又指今次署方在表土捞捕生物方法体现到政府态度马虎,“眼见的就做,见不到的就当看不见。”他说: “这么小的工程都有很多甩漏,大型工程更难说。我们很需要政府有更多的透明度,更多事前咨询。”

昔日充满生物的泥滩,将变成了无生气的泳滩。(黄妍萍摄)